《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匯編15篇)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后感吧。那么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
我這個星期看了個電影名叫《一個也不能少》,我很有感觸!
我記憶最深的就是魏教師為了找到那個在城里打工的男孩,找到了電視臺的臺長,然后出來了個戴眼鏡的,問到:你是不是臺長?她為了等到那個臺長,等了幾天幾夜,睡也睡不好,就睡在那個電視臺的邊上,身體靠在電線桿上,把她自我寫好的尋人啟事放在一邊。
她為了找到那個男孩,想出了好多好多的法子,她去過火車站的廣播室,去過超市買筆和墨水,寫了尋人啟事,然后又去了電視臺……
還有就是他們在鄉下的學校,很簡陋的,講臺是三條腿的,一碰就倒了,他們用的粉筆也很少,我們用的粉筆只要是短的就不能再用了,而他們是要用手指甲來抓住它繼續用的,我們睡的床很軟,而他們的,女生和教師的床卻要用椅子墊著,男生的是用幾張桌子拼成的床,我們上課有上課鈴的,下課有下課鈴的,他們呢,上課用手來打鈴,下課又是看太陽到一個東西上才打的下課鈴的,我們升旗有鐵的旗桿,高高的半奏聲,而他們向左右后轉斗不準的,旗桿也是木頭的,升旗的時候音樂也沒有的,多么簡陋啊!
在大結局的時候,魏教師讓他們每人拿一支粉筆寫字,到了那個要去城里打工的那個男孩那,他對教師說:“我能不能多寫幾個字?”說完就寫下了三個大字:“魏教師”,這一刻,多么的讓人感動啊!
我從看過這部電影后,才明白教師是多么的辛苦,多么的好,農村的生活多么苦啊,連教室也那么簡陋,我們應當伸出我們的援助之手幫忙農村,讓他們能夠和我們一樣。
我們看完這個電影后才明白教師是多么的辛苦,還處處為他們自我的學生著想!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2
轉眼間就過了個星期,電影也如約而至,這回等待我們的是部叫《個都不能少》的電影,雖然名字不怎么樣,但是這可是大導演家張藝謀的巨作,也是非常值得看的。
這部電影的故事發生在中國偏遠地區的學校中,這所學校叫作水泉小學,在這里,你所能看見的不是棟棟林立的教學樓,取而代之的是間平平矮矮的土坯房;在這里,你所能看見的不是幾十個班級,而只有那個班級;在這里,你所能看見的不是從到六年級層次分明的學生,他們全部集中在個教室上課,沒錯,他們也只有個老師,就連寫字用的粉筆也是格外的珍貴,容不得絲浪費。所以,來到這里,你只能看到兩個字——貧窮!
這天水泉小學迎來了位代課老師,可是這個代課老師也只不過是十三四歲的女孩,并不比我們大多少,也是中學生,名字叫魏敏芝,同學們都叫她魏老師。可是畢竟是小孩,第次當老師仍然有些膽怯,扭扭捏捏,好不容易站上講臺,卻只是像完成任務樣去教書強迫學生做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而且回家休假的老師給她的要求是她帶的學生,個也不能少。看來當老師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也許是老天不想讓她拿到那代課費,偏偏在她代課的時候“跑了”兩個學生,第個是因為有運動才能被市里選上了運動員,但是第二個張惠科卻是因為家里沒錢而偷偷跑到城里找工作,前個魏老師是是在留不住她,可是這個她不能再丟了,所以她決定自己動身去城里找。
可是這錢從哪里來呢,在系列蠻橫的“工作”之后可算是湊到了錢但遠遠不夠買車票,而且想混車也沒混成,所以只好走去了城市。繁華的大都市人可真多,車流量大的驚人,初來乍到的她用了所有的辦法來找跑到城里來的張惠科,包括:廣播找人、貼紙條、寫尋人啟事。可是都沒用,最后還是在電視臺找到了希望,好心的電視臺長讓她得以從電視這個角度尋找到了張惠科,而且也從這所城市募集到了很多的募款和學習文具,這讓他們的貧窮落后的狀態有所改變。
電影落下了帷幕,但是遠在偏遠山區的學生們落后的教育的現狀還沒有結束。但是我從中也悟到了些做人所具備的東西,就是責任,對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都要有能力承擔。還有個就是承諾,對自己許下的承諾,定要不折不扣的完成,這樣,你才能博得別人的信任與肯定。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3
在開初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看到前面,我們就開始審視題目了,到底是錢一個子兒都不少,還 是人一個都不少?看到后面我們才漸漸明白……
魏敏芝是一名13歲的學生,但是卻擔當起了小孩們的老師,她起初的意愿是教完一個月后就拿走屬于她的50元,認為帶小學生,當他們的老師是一件不是很難的事情,但事情出乎她意料之外,甚至不能掌控。
張慧科是班上最調皮的學生,他一開始總是跟魏敏芝對著干,非要反著來,有一次他因為搗亂,和魏敏芝爭吵了起來,把粉筆都踩爛了,她們很為難,因為高老師走之前囑咐了魏敏芝要保管好粉筆,因為粉筆在這里很珍貴。
后來明行光被帶走去城里參加跑步比賽,魏敏芝想阻止,但最終被張慧科出賣,失敗。后來張慧科因家里貧困跟孫志梅去城里打工,魏敏芝知道后,湊錢去找,但是因沒錢而且還 是混車進去的,被丟了下來,最后靠雙腳走到了城里。魏敏芝找到了孫志梅要求她陪她一起去火車站找,連大喇叭都用了,但是卻還 是一點消息都沒有。與此同時,張慧科一個人走在路上,餓了,看著包子久久不肯離去,最后還 是店家給了一個充饑。后來遇到了一個很好地老板娘收留了他。魏敏芝一直動用各種辦法想方設法的找到張慧科,不惜用了所有的錢用來寫那些‘沒用’的尋人啟事。最后打聽到電視臺可以幫助她找到,她再次靠那雙腳走了好多路去那個地方,經歷了各種險阻終于見到了臺長,并在電視臺上好不容易說出了自己對張慧科的真心話。
張慧科非常感動,他很感激魏老師,因為不是她他還 一直在這個陌生的城市里游蕩,流浪,魏敏芝何嘗不是如此?她為了找到張慧科,使出了渾身的解術,才找到張慧科,至此他們的感情又加深了!
在記者采訪張慧科時,問:“你最難忘的是什么?”他答:“要飯!”我當時一陣心酸,讓這么小的一個孩子說出這樣的話,都會覺得這個社會不公,但是社會便是如此,你弱小,它便會把你打敗,你越是內心強大,越能夠生存下來!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4
《一個都不能少》在近十年前就看過,這次在學校里算是復習了。一個真實得令人心碎的故事。
其實魏敏芝踏上講臺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為她有多么熱愛教育,一個剛小學畢業的學生,稚嫩的面孔,應當來說,還談不上什么遠大夢想、高尚情操。一向以來,水泉小學僅有一位教師,那就是高教師,但高教師山外家中出了一些事,必須得離開學校一個多月,這一個多月的課必須得有人站崗,于是,村長找到了魏敏芝,五十元的工資承諾,就成了魏敏芝走進教室的“動力”。
教室是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危房,墻壁千瘡百孔。那也是一所沒有一點現代氣息的學校,旗桿用一根彎曲的木桿代替,講桌僅有三條腿,粉筆的使用精確到每一天一根,沒有鈴,只能根據太陽光在燈繩上留下的影子來確定上課和放學。魏敏芝的工作也很簡單,就是每一天千篇一律的在黑板上抄課文,當然還有負責幾個住讀生的生活。
五十元的工資承諾始終沒看到兌現,村長說找高教師要去,高教師說找村長要去。但高教師離開前在拖拉機上說了一句“如果村長不要,我給”,前提條件是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當然在之后魏敏芝的表現中,她的所作所為,已經超越了這五十塊錢。對張會科的不斷尋找過程,其中所受的艱辛、白眼和好心人的幫忙,僅有她自我才能夠體會。把張會科帶回了水泉小學,算是她完成了高教師的囑托,學生一個都不能少——雖然還是少了一個被體校帶走的特長學生。
從這部影片中看到,其實很多人從事某一件事情,當初可能根本不是自我的本意,一個陰差陽錯的開頭,就將自我帶入某個領域。在這個非自我本意的領域里,有的人想方設法地掙脫,結果有兩種,一是最終在另一個領域里成了某一番成就,二是掙脫后仍然碌碌無為;另外那些既然暫時不能掙脫的人,也會有兩種結果,一是終其所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二是從此扎根于這個非自我本意的領域,后也成了一番成就。
于是想到,開頭其實并不重要,起點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開始后以一種什么樣的心態應對生活。你若安好,便是晴空萬里。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5
看完本影片,它竟然勾起了我年少時的絲絲回憶。我的腦海中不停浮現出我在學校度過的匆匆歲月,那一幕幕畫面浮現在我的眼前,耳邊隱隱約約還徘徊著一句句謹訓聲,不時仿佛還能看到那總是在忙忙碌碌的背影,就好像回到了那一年年坐在教室的場景,周圍還是那幫嘰嘰喳喳的同學們,還有那個站再講臺上面容微怒,眉間帶些嚴謹且十分高的聲音對我們呵斥的班主任。
看完本影片,我仿佛懂得了班主任費勁腦汁對我們的用心良苦,一想到老師為我學習擔憂的表情,我不以為然,而如今,我想對她說聲抱歉,曾經的我一定讓她失望,現如今我才懂得了作為老師的責任,那種堅定一心的志向,和自身作為再生父母的決心,姜太公曰:‘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老師是除了自己的親生父母外的再生父母,是我們人生中的領路人,更是我們人生中的指導者,更多的是教會我們先成人再成才的忠心。
那種教書育人的偉大,我不知用什么去贊美它,但我知道,要給予她尊重,而學習就是最好的報答。
影片中,小小年紀的代課老師,魏敏芝,她雖然不太懂得去交學生怎樣學習,但她也懂得作為一個老師的責任心,考慮學生的安全問題,更懂得去交學生先成人后成才的道理。
因為只要被別人稱呼為‘老師’這兩個字,就要做到老師應該做到的責任,這種責任,無條件,更無金錢可相提并論,更無任何代價可以換取它,這就是老師這兩個字的意義。
在影片中,我不僅看到了作為老師的偉大責任心,更看到了國家對偏遠山區的重視,去幫助那些貧苦的人家,讓他們的生活更加富裕,還有那些在山里上學的孩子們,在那種貧苦的環境中追求美好的目標而努力奮斗的神情,讓我自愧不如,因為我沒有像他們那樣努力的去學習知識,而且沒有拿出十分之十一的力氣去拼搏,我想在這一次事情中,我會得到良好的改變,提升自我學習能力和自身素質。
若是將來學習好了,去社會打拼,我想,我會盡自身所能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若是我有幸得到‘老師’這個稱呼,我會去偏遠的山區教書育人,因為在知識面前,人人平等,沒有任何代價可以換取知識的繁華。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6
如今是二十世紀,我們都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用電腦上課,可是在偏僻的貧困山區,跟我們是截然不同的景象。這次老師給我們看的電影正是講述個在貧困山區的代課老師的故事。
13歲,正是和我們差不多的年齡,可對于貧困山區的學校來說,代課老師竟然可以是13歲,魏敏之就是這個代課老師,其實也就是個大點的孩子。面對那么多調皮的小孩子,魏敏之雖然管不住,可她堅持個信念,孩子們個也不能少。當張惠科因為家庭貧困,到城里打工時,魏敏之步行到城里三天三夜,到處尋找張惠科,她終于感動了電視臺臺長,最后找到了張惠科。期間,她受了很多苦,做了很多的努力,結果當她知道自己做的純屬徒勞時,她仍然堅持了下來。
生活中,當我們遇到阻撓時,是不是也應該這樣呢?答案是肯定的。
電影中,還有個情節觸動了我。
粉筆在教室里甚至可以說成理所當然的事情,可對于貧困山區的學校來說,是非常珍貴的。學習委員是個女孩,她十分珍惜粉筆,她印象中的高老師,連個捏都捏不住的粉筆頭都不肯丟棄,能多寫個字也是好的,所以當魏敏之教訓調皮搗蛋的學生張惠科時,把本已摔斷的粉筆又踩了遍,她拚命阻止,魏敏之知道后,讓張惠科道歉,并買了盒新粉筆。
看到這兒,我十分慚愧,因為我有時也背著老師,偷偷用粉筆砸人,如果說電影中的學習委員是個愛惜公共財物的人,我就象個品德低下、沒公德心、不珍惜財物的人,所以我決定以后定要愛惜粉筆,愛惜要教學用品。
相比貧困山區的教學條件來說,我們是幸運的,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7
春節來臨的前幾天,我和家人一起看了一部電影,這部影片的名字是《一個都不能少》,電影十分感人,看完以后禁不住潸然淚下。
故事講述了貧困山區里水泉小學的高老師因母親病重所以要請一個月的假,村長只好去請代課老師,請來的代課老師是一個十三歲的孩子,名字叫做魏敏芝,高老師在臨走前,囑咐她說:一個學生都不能少。
一開始的時候并沒有一個學生服她,還經常和她頂嘴,其中還有一個特別頑皮的孩子,叫做張慧科,還將當時還很新的粉筆給弄碎了。可是有一天,魏老師在點名的時候發現張慧科不見了,經過了一次家訪后才知道,是因為家里太窮,所以才去縣里打工,而魏老師為了那一個諾言,決定去縣里找他,為了籌錢,她和學生去工地上搬磚,然而非但沒有幫忙,反而還幫了倒忙。看到這里我十分的感動,鄉下的孩子的生活可真辛苦。最后魏老師只好徒步走去縣城,在路上她走了很長一段時間,在一個開著拖拉機打算去縣城的人的幫助下她來到了那里,卻收到張慧科失蹤的消息,她用僅剩的錢買了紙和筆,打算寫尋人啟示,卻被告知這樣子做沒有任何作用,她受到了第一次打擊,隨后那個人告訴她可以去電視臺那,說那里是最管用的,魏老師打算去找臺長,可是卻被門口的人給攔住了,魏敏芝在門口等了兩天他也沒有讓她進去。從這里我可以看出人間的人情冷暖。最后臺長發現了他并讓他參加了一個節目說是可以找到他,到了最后魏老師找到了張慧科,原來他在街上被好心人收留,在電視臺的幫助下他們回到了農村。
以前的人和現代的人區別實在是太大了,這一部電影告訴了我們要珍惜眼前的一切。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8
《一個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教師與學生張慧科之間矛盾的發生、發展、結局,幾乎是影片的全部資料,而影片的主旨也隨著這一矛盾的變化逐步表現出來了。
作為一個教師,魏毓芝有自身的缺點,然而作為一個人卻有著這些缺點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閃光點。我們很容易想到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純粹意義上的人,而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反之,則是貼合邏輯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一條道走到黑的精神。這對于全社會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少難道不是更具指導意義嗎?對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對事業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來講,不是極具規勸意義嗎?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個人,一個也不能少”的語言和實際行動很好地體現了主人公堅強不屈的性格。因為把生命能量發揮到極致去實現自我的信念的精神總是讓人佩服且感動的,試想在現實生活中用這樣誠實和頑強的態度對待實際困難的又有幾人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質禮貌的急劇膨脹反到成為了許多精神空虛者最美麗的藉口。他們以此為由游戲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爛,卻有著動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來,吃喝嫖賭樣樣會,不枉人間走一回。看看,多么瀟灑,多么豁達,在揮霍浪費上頭心比金堅、勢不回頭、大義凜然得讓人心碎,比革命時期為人類共同夢想奮斗而被捕就義前的烈士們還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會享受不會創造的頭腦總是讓人感覺十分悲哀的,而把個人利益凌駕于一切利益之上者,當屬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陽拉長的身影和電視臺大門口一聲接一聲的“你是臺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眾心底的理性呼喚——不管前面的困難,只認準了理當如此。只是那么一個簡單的理由:一個也不能少。關于這一點我覺得僅有一個字能夠概括:犟!犟得讓人拍案叫絕,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為之震,久難忘懷。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9
我這個星期看了個電影名叫《一個也不能少》,我很有感觸!
我記憶最深的就是魏老師為了找到那個在城里打工的男孩,找到了電視臺的臺長,然后出來了個戴眼鏡的,問到:你是不是臺長?她為了等到那個臺長,等了幾天幾夜,睡也睡不好,就睡在那個電視臺的邊上,身體靠在電線桿上,把她自己寫好的尋人啟事放在一邊。
她為了找到那個男孩,想出了好多好多的法子,她去過火車站的廣播室,去過超市買筆和墨水,寫了尋人啟事,然后又去了電視臺……
還有就是他們在鄉下的學校,很簡陋的,講臺是三條腿的,一碰就倒了,他們用的粉筆也很少,我們用的粉筆只要是短的就不能再用了,而他們是要用手指甲來抓住它繼續用的,我們睡的床很軟,而他們的,女生和教師的床卻要用椅子墊著,男生的是用幾張桌子拼成的床,我們上課有上課鈴的,下課有下課鈴的,他們呢,上課用手來打鈴,下課又是看太陽到一個東西上才打的下課鈴的,我們升旗有鐵的旗桿,高高的半奏聲,而他們向左右后轉斗不準的,旗桿也是木頭的,升旗的時候音樂也沒有的,多么簡陋啊!
在大結局的時候,魏老師讓他們每人拿一支粉筆寫字,到了那個要去城里打工的那個男孩那,他對老師說:“我能不能多寫幾個字?”說完就寫下了三個大字:“魏老師”,這一刻,多么的讓人感動啊!
我從看過這部電影后,才知道老師是多么的辛苦,多么的好,農村的生活多么苦啊,連教室也那么簡陋,我們應該伸出我們的援助之手幫助農村,讓他們能和我們一樣。
我們看完這個電影后才知道老師是多么的辛苦,還處處為他們自己的學生著想!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0
《個也不能少》是張藝謀導的部反映農村教學情況的部電影。說實話整部電影都是種凄涼的景色,沒有什么鮮艷的顏色,和那些華麗的電影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卻覺得這部電影反映了很多真實的東西。
剛開始便是種凄涼的景象,所謂的學校就只是間破舊不堪的木屋,那些不完整的桌子,和堆砌起來的凳子組成了水泉鄉水泉小學。看到這里我覺得我們擁有如此好的學習環境太好了。高老師因生病不得不讓讀六年級的魏敏芝代課。高老師對魏敏芝的要求是學生個也不能少。小敏芝也深深記住了高老師的這要求。上課是學生并不聽話,吵吵鬧鬧,魏敏芝就索性守在外面,只確保個也不少。
我想或許為明知作為個老師并不夠格,因為她并沒有好好教導學生,但是我覺得她很有責任心,她牢牢記住了高老師的話‘個也不能少’。或許到這里還不能體現,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卻將這點深深體現出來。張慧科是班上的學習委員,但是有天他“不見”了。魏敏芝找到了他家,得知他家因貧窮上不起學,而張慧科去了城里。魏敏芝便想把他找回來,但是錢是個大問題,同學們就起湊錢去城里,但是終究不夠。他們想逃票,于是學生們擁而上為魏敏芝作掩護,她上了車,但是還是被發現了,把她從半路扔了回來。但她并沒放棄,她毅然徒步走到了城里。看著魏敏芝小小的身影獨自走在布滿泥沙的道路上,我感受到了她的決心。
魏敏芝來到了城里,但是被告知張慧科失蹤了,她便要求要去找張慧科,她去了車站,但茫茫人海想要找到張慧科何其容易,但是她沒有放棄,她找到了播音員想要通過廣播尋找,但結果不盡人意。接下來想貼尋人啟事,卻不知如何寫,最后她聽說上電視有可能找到,于是就想去電視臺。看著魏敏芝苦苦尋找的身影,我感到心酸卻又佩服,佩服她的毅力,不服輸,不放棄的倔強。魏敏芝到電視臺后,電視臺大門的接待員對她很冷漠,無視了她。她便在門前等臺長。終于3天后臺長同意了尋人的要求。魏敏芝成功了,她上了電視找到了張慧科。
魏敏芝這個女孩她勇敢、倔強卻又不善于表達,她牢牢記住了個也不能少的要求,永不放棄。而我呢?總因為些困難便放棄原先的目標,我覺得我也應該像她那樣不放棄,不達目的不罷休!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1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份責任,一種感動。
今天,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的關于一個代課老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只個小學畢業的人,今年才十三歲。因為高老師請假回家探病才來到了水泉村小學,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里的學生一到四年級的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的男同學,由于母親生病,他家人帶著他輟學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師從學校一直到(知道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張慧科,因為她的任務就代好這一個月的課,而她或許為了高老師臨走之前的一句話:“這個班已經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責任所帶來的動力吧!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魏老師為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啟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的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應該去電視臺……可門口的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準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棄,在大門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見到每個從里面走出來的人就問:“你不臺長?你不臺長?”最終,她終于見到了臺長,并上了電視,在圓圓的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說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的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終,魏老師找到了張慧科,一起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希望小學。啊,付出了或許才會有回報,可不付出注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師一樣,為了一句話,為了一個孩子,付出那么多艱辛和勞累呢?
因此,我希望所有的貧困學子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也希望那些已經輟學的孩子能夠早日重返校園。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2
聽影片名感覺挺趣味的。可是,在學校只放了一點,因為還要上語文課的緣故,就停止了。回家,對這部影片念念不完。最讓我忘不掉的就是魏教師找張慧科的那一段。
魏教師看起來還是一個六年級的小學生,卻擔任了水泉小學的代課教師,并且做好“一個都不能少”的職責。
魏教師千方百計的湊錢到城里去找張慧科,坐上車了,可是中途被人發現,被別人趕了下來,其實我想:明明就能夠往回走,掙好錢在買票坐車去城里的。可是她沒有,而是走路到了城里。到城里他找到了帶張慧科去打工的人,得知張慧科走丟了,我想這時她心里肯定很難過吧!他沒有放棄,而是抱著我偏要找到張慧科的心態。
魏教師,他為了張慧科想出了很多辦法:去火車站播廣播,看到大街上張貼尋人啟事她也去買筆和墨寫尋人啟事,最終得到一個人的指點來到了電臺。
因為他沒有證件,沒有推薦信,沒有保障,也找不到臺長,所以活生生的被趕了出來。可是,魏教師不僅僅沒有放棄,在電臺門口等了一天半,他的心里僅有一個念頭:一個都不能少。
從電臺里走出一個戴眼鏡的,魏教師問道:“你是臺長嗎?”這個臺長心地很好,不僅僅讓他上電視,還使富有的人捐了許多粉筆,錢,學習用品等。他和張慧科一齊開開心心的回到了水泉小學。
最終一幕,在講臺上擺了好多粉筆,還是水彩的,張慧科問:“我能多寫幾個字嗎?”魏教師說:“當然能夠”于是,張慧科在黑板上寫了三個大字———魏教師。
此刻的我們,與他們完全不一樣,我們條件比他們的好多了,我們應當好好珍惜學習機會。魏教師對學生的關心遠遠超乎了我的想象,我們應當多尊重教師。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3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份責任,一種感動。(感悟開頭。)
今天,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的是關于一個代課教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個小學畢業的人(畫線的詞刪掉。),今年才十三歲。因為高教師請假回家探病才來到了水泉村小學,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里的學生一到四年級的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的男同學,由于母親生病,他家人帶著他(語意有誤,刪)輟學到城里去打工。魏教師從學校一直到(知道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張慧科,因為她的任務就是代好這一個月的課,而她或許是為了高教師臨走之前的一句話:“這個班已經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是責任所帶來的動力吧!(呼應題目——一個都不能少!)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魏教師為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啟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的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應該去電視臺……可門口的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準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棄,在大門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見到每個從里面走出來的人就問:“你是不是臺長?你是不是臺長?”最終,她終于見到了臺長,并上了電視,在圓圓的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說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的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終,魏教師找到了張慧科,一起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希望小學。是啊,付出了或許才會有回報,可不付出注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教師一樣,為了一句話,為了一個孩子,付出那么多艱辛和勞累呢?(對比突出,令人深思。)
我認為影片主要表達了貧困小村的教師的最純潔的責任心和關愛的情節!我在未來也可能會成為人民教師,我想我也應該對學生負責對自己負責!
感人至深的真實情節、讓人憂慮的農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國人思維······令人感動的、真的每一個國人思考的東西太多太多。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4
《海洋》是一部紀錄片,運用本體表意。海面上波濤洶涌、節奏歡快,海底卻是那么的靜謐祥和、節奏緩慢,讓人不忍去破壞。海面上鏡頭是開闊式的遠景和全景居多,海底主要是對海底生物的描寫,以特寫居多。除了極少的必須的俯視鏡頭,幾乎都是平視鏡頭,或者是仰視鏡頭,大量采取短焦距鏡頭,拍攝對象與攝像機距離短,這樣就拉近了人與海洋生物的距離。影片音樂與鏡頭感契合的好。海洋里的生物各自有各自的生活,但又息息相關。海洋生物體態優美,漫游的水母、章魚,翻騰的海豚、鯨魚、海獅,捕食的海鷗,成群成群的小魚··它們形態各異。如果說那些生物是舞者,那么海洋就是一個大舞臺,它們在這個大舞臺上盡情舞動,特別是鯨魚在海面上翻騰的情景,很是震撼人心。當鯨與人同游、水母與人同游、鯊魚與人同游是,那是那么的和諧。只有當他們受到威脅時,才會反擊。然而人們在了解海洋的同時,卻又在破壞它,捕獵鯊魚、工廠污水、生活垃圾肆意侵害海洋,面對著人類,他們顯得那么的無助。然而當海洋發怒的時候,面對這大自然,人類又顯得那么弱小。如果人類善待海洋、善待自然的話,等待著我們的,那又將會是什么?
《一個都不能少》從內容到形式都很平實、傳統,但它紀錄片式的風格統御了整部影片的美學,非職業演員、紀實性的拍攝手法、貧困的山村小學,這里面追求一種真實感,這是實屬不易的。影片開頭
交代了水泉小學的高老師因為母親病危無法上課而請了13歲剛小學畢業的魏敏芝來代課,看到魏敏芝還比較稚嫩的臉,那我們意識到她也還是個孩子。從高老師交代魏敏芝的事,上課學唱歌,先讓魏敏芝唱一遍,有一句錯了,也糾正她;上課抄課本,叮囑魏敏芝要把字寫清楚、寫工整;放學時間,陰天早點放學,下雨千萬不要讓學生走,雨后送溝那邊的幾個同學回家··我們可以看出高老師的不放心,最后特別強調好好看好學生,一個都不能少。上課時同學搗蛋把粉筆給弄掉了,張明獻去撿粉筆,在魏敏芝和張慧科爭執猜到粉筆時,一直在說“不要踩粉筆”,還有她的日記都可以看出她很珍惜現在的學習。而從明行光和張慧科的事,表現了魏敏芝的承諾和對履行承諾的執著。魏敏芝和張慧科體驗了市里的人間冷暖,在最后女主播問張慧科在市里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什么,他說“去要飯”,聽了很讓人心酸。雖然后面有很多熱心人士給水泉小學捐了物質,但還有很多像水泉小學的學校得不到資助,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教育問題。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5
拍攝于1999年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講述的便是這樣一個情節簡單卻意味深長的故事。在一個僅有一間教室、一個教師的鄉村小學,因前任教師高教師被迫離校,一名僅小學畢業的十三歲女生魏敏芝被找來代課。其間,她雖無上課的本事,卻始終恪守規則即“一個都不能少”,所以,當學生張惠科因家境貧困而輟學到城市打工時,魏敏芝只身進城,尋找這個丟失的學生……
在影片里,教育被還原到最低標準:硬件設施匱乏,師資匱乏,教學工具匱乏,教師工資長期拖欠,學生因貧乏而逐日流失……在那里,不是“學生學到了什么”,而是“有幾個學生還在”,這成為衡量教育價值的標準,這也成為“一個都不能少”的理論基礎。
故事里有一個“學生在就是期望”的隱喻,它成為故事發展的動力,所以小小的魏敏芝并不明白,她恪守著“一個都不能少”的誓言,其實是對鄉村教育期望的一種堅持,而她與城市的對峙和交涉,正是鄉村教育尋找城市支援的一種暗喻。
本片讓觀眾讀到了一種荒誕。荒誕得居然能夠叫僅小學畢業的十三歲女孩來給小學生代課,而那個身無分文的小女孩,居然會為了一個學生進城冒險;荒誕得讓三元錢一瓶可樂的時代,一元錢一盒的粉筆卻如此珍貴;荒誕得看到教室的內間是寢室,教師得和住校生擠睡在一齊。……種種荒誕讓觀眾看得悲涼到流淚,也許并無這樣一所學校,這樣一群師生,可是我們也明白,在某些地方某些角度,影片離現實并不遠。它所提煉的鄉村教育遇到的諸如學生流失、師資流失、資源匱乏等困境,也許沒有這樣離譜,但很多存在于邊遠山區。
教育是促進社會提高的不竭動力和精神源泉。僅有城鄉教育一齊搞好,才能更有力地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
《一個都不能少》將鏡頭聚焦于貧瘠的農村,揭露的則是中國農村難掩的隱痛——輟學,而一個自我尚還是女孩的小教師應對一群孩子“一個都不能少”的執念,以尋找自我學生而展開,既有著對現實社會殘酷冷漠的展現,也有著充滿期望的暖意,于此中更為值得一提的便是魏敏芝與一群小演員們毫無扭捏作態的本色出演,構建了電影最為淳樸的基色,如此方才使其對農村教育問題的落足如此真摯動人。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相關文章: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06-21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02-27
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01-24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05-30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1-10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2-28
《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12-30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2-31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作文06-16
《一個都不能少》的電影觀后感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