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正常觀后感
在最近,音樂劇開始逐步走上了人們的世界,大家也開始重新審視這樣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可以說,看過音樂劇現場的人都會為之震撼的,那種沒有重來,擺在你面前的表現形式真的是值得一看。下面給大家介紹介紹近乎正常觀后感。
近幾年,隨著《哈密爾頓》的一炮而紅,我也被“音樂劇”這種新型藝術手法圈粉了。當我聽說百老匯的《近乎正常》會被翻譯成中文并在上海的人民大舞臺上演的時候,我欣喜若狂。
《近乎正常》是百老匯21世紀第一個獲得普利茨獎的音樂劇。它新穎的地方便在于利用搖滾去包裝一些社會上的敏感的、甚至廣泛被認為是“黑暗”的話題。
這部音樂劇劇如其名,講述了一個“近乎正常”的家庭的故事——媽媽患有精神病,她時而興奮、時而低落;爸爸在工作中勞碌奔波。家里的女兒有巨大的學習壓力,同時也飽受來自家長的`冷落。兒子已經去世,但是媽媽卻仍然無法放下他的離開,一直在幻象中看見他的存在。
家里每一個成員都希望正常生活,可何謂“正常”呢?“正常”在一開始代表著規律,代表著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但是這個能力在音樂劇里的人物身上都處于一種缺失的狀態。媽媽由于心理疾病的關系無法自理。爸爸因為需要同時照顧媽媽和女兒經常加班。女兒則開始吸毒、嗜酒,過著一團糟的生活。在尋找“正常”與規律的路上,主人公們都與這個概念背道而馳,漸行漸遠。
或許所有人在這種情況下,都會渴望“正常”的生活吧,渴望一種不會出幺蛾子的生活。這種沒有驚喜的生活所帶來的是安全感。那些不可預測的事件、突然發生的變故,一次又一次地錘擊著也粉碎著我們的安全感。媽媽的一場不正常的病帶走了家庭成員規律的生活,但是挫折沒有徹底打倒這個家。隨著音樂劇的發展,家庭中的三個成員互相支持,也因為面對同樣的挫折而開始理解對方。雖然生活并不美好,但是他們的日子還是一天一天地過,路還是一步一步地走。
音樂劇里說“差不多正常就能過”,我認為這表達了一種十分真實的生活狀態。畢竟,“正常”其實并非常態,真正正常的人并不多,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那些“不正常”的情感與經歷。正是如此,“差不多正常”也就夠了,又或許我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才是“正常”。生活本身就充斥著不正常——莫不可測的轉折是瘋狂的。可是總會有其他人,有你的家人、朋友、愛人,一直陪你瘋。
我們不是一個人在面對各種“不正常”,我們都在尋找“近乎正常”的平衡點。
然而,音樂劇中也表示,“近乎正常”這種生活狀態下是有黑暗的一面存在的。但有些事情其實并沒有絕對正確的應對方式,我們只是需要做出相應的選擇,然后繼續背著這個選擇活下去。從音樂劇里的家庭便可看出,活得一帆風順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但同時,就像《近乎正常》告訴我的那樣,“黑暗之中總會有光”。
《近乎正常》傳達的不是如何去得到完美,它傳達的是如何接受不完美。
所以請帶著你的不正常,繼續走吧。因為路還很長,但總會有光。
【近乎正常觀后感】相關文章:
正常離婚手續12-20
職場英語之職場套近乎可以用哪些詞05-12
電腦正常藍屏怎么解決11-29
社保補收是正常繳費嗎09-26
2017國慶節正常放假幾天06-17
疲勞族周末補覺三四小時正常12-14
應該怎么回答不正常的面試題08-04
芬芳觀后感05-14
《鏡子》觀后感05-14
畫展觀后感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