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餓游戲》觀后感
《饑餓游戲》改編自美國作家蘇珊—柯林斯的青春驚悚科幻影片《饑餓游戲》,前半段推進較慢,男女主角三角式戀情略顯蒼白,而與題材類似的《大逃殺》更不是一個概念,反而像《暮色》式青春片更多一些。但鑒于其屬于系列影片,觀眾還是更加期待之后的續集之作。
狗血:隨時更改游戲規則
作為一部十足的美國電影工業流水線作品,《饑餓游戲》在一定程度上并沒有完美的完成自己的任務。其前奏冗長,敘事緩慢,進入游戲后不斷更改游戲規則也讓網友吐槽過于狗血。影片主打青春偶像牌,但男女主角的三角戀糾葛又未能充分展示。全片看完之后,觀眾普遍的感受是,導演敘事能力有待提高,其在片中講了人性、愛情、親情、科幻、反抗等等想要涉獵的領域太多,反而讓影片缺失高潮。本以為第11區的民眾反抗會讓觀眾熱血沸騰,不料導演卻只是一筆帶過,不給觀眾沸騰的機會。
除了略顯蒼白的愛情戲,導演在親情戲方面做得相對更讓人信服,女主角代妹出征和黑人小姑娘露露閉眼的那一刻,確實賺夠了女觀眾的`眼淚。影片在動作設置、音效和服裝特效方面可圈可點,畢竟來自第12區的貢品穿著拉風的衣服上場時,觀眾也會感覺眼前一亮。
看點:“跑酷”式動作戲
據說,導演加里—羅斯找到好友史蒂文—索德伯格作為影片動作導演。史蒂文—索德伯格曾以《性、謊言和錄像帶》一鳴驚人,2001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此次大師出手親自操刀影片動作戲份,實為影片加分不少。在電影中,女主角詹妮弗—勞倫斯無論是越障礙跑動、爬樹、射箭或是逃離火場,都親自上陣。導演在動作設置方面注重功能適應性訓練,例如俯臥撐,引體向上,爬繩,高空跳躍,并且加入更加吸引年輕人眼球的“跑酷”式逃殺,如隨時隨地回避、翻越各種障礙物。2012年MTV電影獎最佳打斗場景獎頒發給《饑餓游戲》,同樣說明動作戲才是本片最大看點。
無關《大逃殺》
很多人將《饑餓游戲》比作北美版的《大逃殺》,不可否認,兩部影片的劇情設置有些類似,但深入了解之后會發現,這是兩部風格和基調完全不同的電影。后者注重驚悚和恐怖氛圍的渲染,以血腥之名折射真實的世界和真實的人性,相當于一部美國R級影片;而《饑餓游戲》正相反,其重點是從青春偶像和大場面著手,側重于商業娛樂目的的達成,且目標觀影人群正是17歲左右的青少年。或許因為《饑餓游戲》原著小說側重心理描寫,因此呈現到大銀幕上的感覺反而沒有小說讀起來更有感覺,最后的倉促收尾也讓觀眾在“游戲PK逃殺”的討論中更偏向后者。
花絮
1、影片改編自美國作家蘇珊—柯林斯同名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余兩部分別名為《火星燎原CatchingFire》和《自由夢幻Mockingjay》)。
2、導演加里—羅斯找來了好友,奧斯卡最佳導演史蒂文—索德伯格作為影片第二導演,索德伯格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拍攝完了影片的動作場面。
3、2012年2月22日,《饑餓游戲》創造北美電影票預售紀錄,據悉,83%的電影票已經在上映前被預訂一空。這個數字超過《暮色:月食》在2010年5月創下的預售紀錄。
4、影片反派“斯諾總統”的飾演者是來自加拿大的老戲骨唐納德—薩瑟蘭,而他最為中國觀眾所熟知的角色應該算馮小剛作品《大碗》中的演出了。
5、為重現書中殘破蕭條的12區景象,美工師飛利浦—梅西納找到了位于北卡羅來納州亨利河區的一個廢棄工業城。那里有一批始建于上個世紀20年代的房屋,所有的建筑看上去完全一樣,像是機器切割出來的。而威風奢侈的都城凱匹特則源于1939年紐約世界博覽會上的工業宇宙概念,色彩繽紛卻冰冷晦暗,帶著極大的諷刺意義。
6、由于《饑餓游戲》相當一部分戲是取景森林拍攝,而北卡羅來納州又是全美黑熊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因此劇組成員要面對諸多自然問題,野生蛇、黑熊、雷電,就像是一場發生在現實世界的“饑餓游戲”。
7、獅門在女主角凱特尼斯的演員人選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包括《大地驚雷》中的海莉—斯坦菲爾德以及“陽光小美女”阿比吉爾—布萊斯林都曾位列候選人名單。最終,1990年出生的詹妮弗—勞倫斯脫穎而出,而幫助她贏得這個機會的正是原著作者蘇珊—柯林斯。
8、與《哈利—波特》、《暮色》等成功青少年文學一樣,“三人行”模式到了《饑餓游戲》里同樣非常適用。
【《饑餓游戲》觀后感】相關文章:
男孩游戲名字01-06
游戲專業就業前景11-24
游戲策劃簡歷模板10-24
游戲開發簡歷模板09-08
游戲設計開題報告02-15
《繪畫游戲》教學設計04-14
游戲測試簡歷的范文03-03
游戲名字排行榜01-11
VIP游戲客服求職簡歷06-26
游戲開發助理求職簡歷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