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留學生該不該回國創業
中國互聯網市場的現狀
從全球互聯網公司的分布來看,市值最高的公司都集中在中美兩地。雖然美國互聯網公司的市值規模仍為中國的兩倍,但是相比于十年前的10倍差距來說,中國互聯網市場進步之大之快令人驚喜。再加上中國目前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量已是美國的三倍,并擁有巨大的人力成本優勢,今后兩國的差距一定會繼續縮小,中國互聯網市場的前景相當樂觀。
那么前景到底體現在哪里呢?如今在中國,越來越多的產業都被互聯網技術滲透了,尤其是服務業帶動起來的O2O模式。這里,開復老師引用了“互聯網 ”這個概念,也就是互聯、移動與社交這三個互聯網的屬性將會帶動國內全行業的重構,從而出現無數的新機會。
與此同時,國家鼓勵科技創新創業的政策與風險資本的過剩也使得更多人愿意投身到中國互聯網市場。這一方面帶來了產品同質化與不良競爭,但另一方面也使中國企業建立了更加有效而強大的商業模式,從而為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市場提供了新機會。
開復老師做了兩組對比,淘寶 vs. eBay與奇虎360 vs. 賽門鐵克。中國公司經過在國內的摸爬滾打,無論從活力還是競爭力上都要遠遠超過同類的美國公司。
中國互聯網市場的特殊機會
中國的互聯網產業雖然沒有誕生像Elon Musk或Steve Jobs這樣極具創新精神的領導者,但仍然建立了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非常成功的公司,以及微信、淘寶、360等非常優秀的產品。所有這些中國式的成功都說明中國市場一定擁有某些特別的機會。開復老師告訴大家,如果想找到更好的創業機會,建立壟斷市場,在中國要比美國更加容易。為什么呢?
特殊的人才
中國互聯網人才的特性非常不同于美國:
更加勤奮:出租車凌晨兩點在騰訊公司門前排長隊的景象再平常不過,但這在硅谷是不可能發生的。做事更有效率:中國人可以15天蓋起一座30層的樓,這種高效與當前大熱的“精益創業、快速迭代”的思想完全吻合。
更堅韌不拔:中國人能夠不屈不撓、專注地把一件事堅持做完,而不是三心二意,左顧右盼。這也就是為什么中國人能走完長征,建起長城。這些特性都決定了中國的互聯網人才雖然可能不如美國人有創造力,但卻能形成很強的領導力和執行力,從而做出偉大的產品和公司。
另外,當前中國也涌現出越來越多經驗豐富的連續創業者,以及有沖勁的年輕90后、95后甚至00后創業者。這些多樣化的力量也為中國互聯網市場注入了強大的活力與生命力。
人口密集的大都市
相比于地廣人稀的歐美,中國13億人口的城市化進程形成了非常多的特大型都市。這些大都市所帶來的集群效應使得目前最流行的共享經濟模式變得更加容易展開。試想如果河貍家開在美國德州,做完一單要開車跑一個小時才能到下一家,時間成本外加交通成本就使得這種服務根本無法展開。此外,隨著中國產業改革的深化,越來越多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將消失,從而釋放出大量的廉價勞動力。這一趨勢也為目前正在興起的共享經濟模式注入了非常寶貴的人力資源,在創造就業機會的同時,也帶動了創新型經濟模式的形成。
決定性政策
由于中國政府強大的執行能力,新出臺的國家政策隨時可能對市場環境帶來巨大的影響,并創造出新的機會。開復老師舉了個很好的例子:國家對于醉酒駕車的重罰直接推動了代駕產業的蓬勃發展。所以,創業者也要對國家政策的敏感性給予一定的重視。
市場機制不健全
開復老師以車輛、房屋等行業為例,對比了中美兩個市場的現狀。比如,美國的二手車的交易過程中,車輛的各項指標都會對買家完全公開,毫無欺瞞;房屋買賣時,美國中介的交易費用也會明碼標價,沒有隱形收費。顯然,相比中國,美國市場更加透明、公開和高效。但正是這些差距,催動著中國市場產生新的變革力量,創造更多的機會去改變現狀。而互聯網就是這個機會的重要推動力。P2P網貸,淘寶等互聯網模式就是通過互聯網對信息的高效整合和透明化,在交易雙方間建立信任,從而占據市場、吸引用戶、發展壯大。
另外,中國市場的品牌化意識比較薄弱,這也給很多小企業和個人的崛起帶來了機會。比如,中國的傳媒產業沒有傳統巨頭的壟斷,因此個人的創作和發行不會被寡頭控制,網絡作家可以很容易聚集大批粉絲,并在很短的時間內竄紅,創造巨額財富。這在歐美等娛樂和文化產業發達的地區都是不能想象的。
如何搶占中國的互聯網市場
開復老師的以上幾點分析,幫助我們看清楚了為何中國互聯網市場會成就這么多優秀的企業和產品。而對于期待回國創業的硅谷人來說,除了把握好這些機會,在中國創業還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開復老師談到了最重要的三件事。
壟斷
開復老師非常認同“從0到1”這本書中的觀點——創業,就要做到壟斷。只有壟斷才能獲取最大的市場價值,而且市場優勢建立的越早越好。開復老師列舉了猿題庫和盒子魚這兩個公司的例子,他們都是率先找到教育產業的特殊機會,并第一個滿足了學生的某一需求,從而壟斷了自己所在的市場。
擴張
取得先發優勢不代表就能成功,如果發展的速度不夠快,早晚會被別人追上。開復老師談到,在公司早期花費大筆資金去砸用戶、拿流量并不是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這種方式帶來的用戶非常隨機,不是產品的目標用戶,未來很容易流失掉。開復老師拿“要出發,周邊游”這款應用舉例,告訴我們產品推廣早期應該找準核心用戶群,并建立用戶粘性。只有在弄明白自己的目標用戶是誰,他們都有哪些需求,才能更有針對性的進行推廣,實現用戶增長。
同時,公司在用戶增長的過程中應學會利用社交媒體等成本低、高粘性的渠道進行推廣。除了用戶增長外,公司也要學會向相關領域橫向或縱向拓展,完善整個生態鏈的布局。比如美圖一開始只是一款照片編輯軟件,隨后不斷擴展到手機拍照,手機視頻,甚至做了自己的手機。這些擴張行為都幫助這家公司鞏固了自己的競爭優勢,也獲得了數億的用戶規模。
壁壘
談到如何建立壁壘,開復老師認為,一方面可以從技術角度建立壁壘,如京東的大型倉儲模式就節省了物流成本,這對電商來講至關重要;另一方面,可以用中國式“免費”模式,如產品初期并不向用戶收費,甚至還進行補貼來吸引用戶,等用戶規模增長穩定后,再通過其他途徑迂回賺錢——騰訊游戲和奇虎360 就是這個模式的典型代表。
【留學生該不該回國創業】相關文章:
中國:留學生回國創業優惠政策及貸款流程09-26
回國創業成功的美女們08-10
海歸美女回國創業掘出驚人財富的故事08-21
11萬留學人員選擇回國創業09-25
上海市海歸回國創業優惠政策201709-25
留學生出境游的創業生意故事09-04
西安留學生創業園系列優惠政策吸引海歸09-25
回國探親邀請函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