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4月26日瘧疾宣傳日
4月26日是“全國瘧疾日”。瘧疾是由蚊蟲叮咬引起的傳染病,曾是嚴重危害我國人民身體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蟲媒傳染病。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4月26日瘧疾宣傳日,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瘧疾是全球關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廣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仍有92個國家和地區處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發病人數為1。5億,死于瘧疾者愈200萬人。我國解放前瘧疾連年流行,尤其南方,由于流行猖獗,造成大量勞動力喪失;由于當時沒有有效藥物治療,瘧疾病死率也很高。解放后,全國建立了瘧疾防治機構,廣泛開展了瘧疾的防治和科研工作,瘧疾的發病率已顯著下降。近幾年受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瘧疾發病在局部地區尤上升趨勢,加強瘧疾防治、防止其卷土重來具重要意義。2007年5月,第六十屆世界衛生大會通過決議,決定從2008年起將每年4月25日或個別成員國決定的一日或數日作為“世界瘧疾日”。我國結合實際情況,決定將每年4月26日定為“全國瘧疾日”。
瘧疾,俗稱“打擺子”、“瘴氣”、“冷熱病”,此病為夏秋之季最常見的危害人體健康的寄生蟲病。引起瘧疾的病原體是瘧原蟲,瘧原蟲是一種很小的寄生蟲,由蚊子傳播,當蚊子咬人吸血時,把瘧原蟲帶入人體血液,引起傳播流行。寄生于人體的有四種,即間日瘧原蟲、三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卵形瘧原蟲。在我國,間日瘧原蟲較常見。
【瘧疾的注意事項和后遺癥】
瘧疾的傳播媒介是按蚊,按蚊吸入瘧疾病的血,再叮咬健康的人時,就會把它唾液中的瘧原蟲帶進健康人的血液,使健康人發病。因此,防止瘧疾要抓住積極治療傳染源(病人),徹底滅按蚊和搞好個人防護這三個基本環節。
1、積極治療傳染源。常用的藥物主要有羥基喹哌、乙胺嘧啶、磷酸咯啶等。另外常山、青蒿、柴胡等中藥治瘧的效果也很好。以上這些藥物要根據瘧原蟲的種類和病情的輕重由醫生來對癥使用,劑量和用法一般人不易掌握,千萬不要自己亂吃。除此之外,還要對患者進行休止期治療,即對上一年患過瘧疾的人,再用伯氨喹啉治療,給予8天劑,以防止復發。
2、徹底消滅按蚊。主要措施是搞好環境衛生,包括清除污水,改革稻田灌溉法,發展池塘、稻田養魚業,室內、畜棚經常噴灑殺蚊藥等。
3、搞好個人防護。包括搞好個人衛生,夏天不在室外露宿,睡覺時最好要掛蚊帳;白天外出,要在身體裸露部分涂些避蚊油膏等,以避免蚊叮。
4、切斷傳播途徑 主要是消滅按蚊,防止被按蚊叮咬。清除按蚊幼蟲孳生場所及使用殺蟲藥物。個人防護可應用驅避劑或蚊帳等,避免被蚊蟲叮咬。徹底消滅按蚊。主要措施是搞好環境衛生,包括清除污水,改革稻田灌溉法,發展池塘、稻田養魚業,室內、畜棚經常噴灑殺蚊藥等。
【瘧疾有什么表現?】
一、按照發病過程分類:四種人體瘧疾典型的臨床發作大體相似,可分為潛伏期、發冷(寒戰)期、發熱期、出汗期和間歇期。
1、潛伏期:從人體感染瘧原蟲到發病(口腔溫度超過37.8℃),稱潛伏期。潛伏期包括整個紅外期和紅內期的第一個繁殖周期。一般間日瘧、卵形瘧14天,惡性瘧12天,三日瘧30天。感染原蟲量、株的不一,人體免疫力的差異,感染方式的不同均可造成不同的潛伏期。溫帶地區有所謂長潛伏期蟲株,可長達8~14個月。輸血感染潛伏期7~10天。胎傳瘧疾,潛伏期就更短。有一定免疫力的人或服過預防藥的人,潛伏期可延長。
間日瘧(tertian malaria)多急起,復發者尤然。初次感染者常有前驅癥狀,如乏力、倦怠、打呵欠;頭痛,四肢酸痛;食欲不振,腹部不適或腹瀉;不規則低熱。一般持續2~3天,長者一周。隨后轉為典型發作。分為三期。
2、發冷期或寒戰期:驟感畏寒,先為四肢末端發涼,迅覺背部、全身發冷。皮膚起雞皮疙瘩,口唇,指甲發紺,顏面蒼白,全身肌肉關節酸痛。進而全身發抖,牙齒打顫,有的人蓋幾床被子不能制止,持續約10分鐘,乃至一小時許,寒戰自然停止,體溫上升。此期患者常有重病感。
3、發熱期: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轉紅,紫紺消失,體溫迅速上升,通常發冷越顯著,則體溫就愈高,可達40℃以上。高熱患者痛苦難忍。有的輾轉不安,呻呤不止;有的譫妄,撮空,甚至抽搐或不省人事;有的劇烈頭痛。頑固嘔吐。患者面赤。氣促;結膜充血;皮灼熱而干燥;脈洪而速;尿短而色深。多訴說心悸,口渴,欲冷飲。持續2—6小時,個別達10余小時。發作數次后唇鼻常見皰疹。
4、出汗期:高熱后期,顏面手心微汗,隨后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濕透,約2~3小時體溫降低,常至35。5℃。患者感覺舒適,但十分困倦,常安然入睡。一覺醒來,精神輕快,食欲恢復,又可照常工作。此刻進入間歇期。
5、間歇期:系指前后兩次發作的間隔時間。時間長短取決于蟲種和免疫力。就典型者的間歇期而言,惡性瘧病例很不規則,短僅數小時,長達24~48h,間日瘧和卵形瘧約為48h,三日瘧為72h。鏡檢所見原蟲除惡性瘧外,以大滋養體為主。
6、潛隱期和復發:間日瘧和卵形瘧還有潛隱期和復發;惡性瘧和三日瘧只有復燃,沒有復發。初發與復發以及前后兩次復發間隔的時間,分別稱為第1和第2潛隱期。未經足量高效血內裂殖體殺滅藥治療后所見的類似情況,統稱復燃。
二、按照疾病嚴重程度分類:兇險型瘧疾主要見于惡性瘧。其他三種瘧疾極少見到兇險型。
1、間日瘧:間日瘧多有前驅期。臨床急性發作以體溫超過38℃為準,發熱始于中午前后和晚上9點以前,偶見于深夜。開始一、二次癥狀較輕,熱度較低,隨后日益加重。間日瘧發作中常見單純皰疹,多見于口唇周圍,也可延及鼻和兩耳,偶見于肛門周圍和外陰部。間日瘧預后良好,早年有良性瘧之稱。
2、卵形癥:臨床癥狀與間日瘧相似。多數在下午5點以后或晚上發作。癥狀較輕,無明顯寒戰,發作次數一般在6次以內,易自愈,遠期復發少,常見無癥狀的帶蟲者。半數以上病例一開始就呈典型的間日熱型,熱度較低。
3、三日瘧:潛伏期18~35天,平均28天。通常無前驅期,發作前3~4天有疲倦、肌肉關節酸痛、寒冷感及頭痛,往往不易覺察而被忽視。多在午后發病,亦可見于中午時分。發冷、發熱和出汗三個時期較明顯,因退熱太快,有虛脫的可能。由于三日瘧原蟲的發育同步性較強,每72h為一發作周期亦較規則。三日瘧無復發,足量氯喹和奎寧均能予以根治。
4、惡性瘧:潛伏期6~27天,平均11天,多突然發病,無寒戰,僅有畏寒感。高熱者多見,常伴有頭痛、全身酸痛、惡心、嘔吐、貧血等。出汗期不明顯。熱型復雜,有的像間日瘧,隔天發作1次,與48h為一惡性瘧紅內期裂體增殖周期相符;有的每天發熱,熱型呈間歇型、弛張型或不規則型;有的持續高熱,發熱期往往長達20~36h;前后兩次發作的間歇期極短,致使體溫曲線呈“M”型。惡性瘧用高效裂殖體殺滅藥足量治療后,即可根治。若能及時治療,多數病例預后良好。
(1)腦型:多見于無免疫力而又未及時治療者。臨床上分為嗜睡、昏睡和昏迷三級。
(2)超高熱型:以起病較急、體溫迅速上升至41℃以上并持續不退為特點。
(3)厥冷型:病人軟弱無力,皮膚濕冷、蒼白或輕度發紺,可有陣發性上腹劇痛,常伴有頑固性嘔吐或水樣便,很快虛脫以至昏迷,多因循環衰竭而死亡。
(4)胃腸型:有明顯腹痛、腹瀉和里急后重感。本型是兇險型中預后較好、病死率較低一型。
三、診斷
人體四種瘧疾在臨床表現、病程經過、對藥物反應等方面有許多共同性,又各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診斷上應明確患者的瘧疾種類。
1、臨床診斷要點 ①多數病例在發熱前有時間長短不一的寒戰或畏寒;②體溫在短時間內迅速上升,持續數小時,然后很快下降,繼而有不同程度的出汗。每隔2~4h測量體溫1 次,分析體溫曲線,則可發現夜間的體溫往往降至正常或在常溫以下;③發作有定時性,發熱期與無熱期交疊出現,且有一定的規律性;④病人在發作間歇期除疲勞、無力和略感不適外,一般感覺良好;⑤發病多見于中午前后和下午,夜間開始發作者較少;⑥臨床癥狀一次比一次嚴重,經多次發作后,又漸次減輕,有“自愈”的趨勢;⑦有溶血性貧血的臨床表現,其程度與發作次數相符;⑧脾大,其程度與病程相關,部分病例同時見肝大。
嬰幼兒、惡性瘧以及新感染病例發作的起初一、二次,臨床癥狀常不典型。此外,一些有較高免疫力的病人,血中帶有大量原蟲,臨床癥狀卻不明顯或完全沒有,尤須參照體檢和實驗室檢查方能確定診斷。
2、實驗室診斷見檢查標簽頁
【到高瘧區工作預防瘧疾】
一般來說,人體對瘧原蟲缺乏有效的抵抗力,得過瘧疾的人雖然可獲得某種程度的免疫力,但仍可再次感染,尤其兒童、孕婦及非瘧疾流行區的人對瘧原蟲更易感染。現在,人口流動頻繁,如旅游、出差,到沿海地區“打工”,國外留學及勞務輸出等。有些地區,如我國南部各省、東南亞各國、非洲及南美洲的一些國家或地區都是高瘧區,因此,進入這些地區要進行積極預防,以免染上瘧疾。
人感染瘧原蟲始于蚊子叮咬,消滅蚊子的棲息場所,做好防蚊滅蚊工作就可以減少感染的機會。按蚊都是在夜間活動,白天多棲息在陰暗潮濕的室內或洞穴,以及室外雜草、灌木叢中。所以,房屋應注意通風光亮,保持清潔干燥,房屋周圍的雜草必須鏟除,使蚊子無處藏身;安裝紗窗、紗門,防止蚊子飛入室內;使用蚊帳、蚊香或驅蚊器,以驅蚊避蚊;晚上工作時,還可將身體的暴露部分涂上防蚊油,以防蚊蟲叮咬。
瘧疾預防服藥也是有效防護措施之一。主要藥物為乙胺嘧啶,單用或與磺胺合用,服藥時間以不超過半年為宜。
瘧疾疫苗尚處于試驗階段,但在不久的將來,瘧疾疫苗的研制會取得成功。
【4月26日瘧疾宣傳日】相關文章:
2017年全國瘧疾宣傳日主題08-10
2016全國瘧疾宣傳日手抄報內容08-17
2016年瘧疾宣傳日手抄報版面設計圖08-17
瘧疾工作總結02-24
瘧疾工作心得體會04-02
縣瘧疾防治自查報告03-08
2016全國瘧疾日宣傳活動方案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