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黎族三月三是什么節日
"三月三"歷史悠久,宋代史籍中就有與"三月三"相關的記載。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春則秋千會,鄰峒男女裝束來游,攜手并肩,互歌互答,名曰作劇。"自古以來,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黎族人民都會身著節日盛裝,挑著山蘭米酒,帶上竹筒香飯,從四面八方匯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會、對歌、跳舞、吹奏樂器來歡慶佳節,青年男女更是借節狂歡,直到天將破曉。三月三節的來歷有多種說法。
說法一
第一種說法稱,上古洪水時期,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災,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對叫天妃和南音的兄妹。兄妹二人長大成人以后,決定分頭尋找伴侶,相約每年三月三再回到燕窩嶺下相會。結果幾年過去兩人無功而返。妹妹見找不到別人,就忍痛用竹簽將自己的臉刺上花紋,又用植物染上了顏色,不讓哥哥認出自己,以結夫妻,從而使種族得以延續。于是,在一年的三月三日,他們就在燕窩嶺下結為夫妻,他們在燕窩嶺上紡紗織布,生兒育女,開荒種田,挖塘養魚,為黎族人民繁衍了后代。這也是黎族"三月三"節和紋面來歷的傳說。以后每年三月三,南音和天妃娘子跟子孫們便回到這里迎接春天。許多年過去后,天妃和南音沉睡在山洞里,化成一對石頭。黎族后代為了紀念這兩兄妹傳宗接代的勞績,把石洞取名為娘母洞。
每年三月三日,黎族男女老少都要帶著糯米、糕餅、粽子和山蘭米酒,從四面八方趕來娘母洞前紀念祖先,以對歌和舞蹈祈求本民族繁衍幸福。后來,每逢三月三,黎族勞動人民都以各種方式來紀念這個吉祥盛日。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家的盛大節日。
說法二
第二種說法稱,相傳在很久以前,石洞有一只作惡多端的烏鴉精,使黎民百姓不得安居樂業。一天烏鴉精抓到了美麗的黎族少女俄娘,這年三月三,俄娘的心上人阿貴帶尖刀弓箭上山救俄娘,被烏鴉精害死。俄娘聞訊悲痛萬分,終于趁烏鴉精熟睡之機殺死了它,為阿貴報了仇,為黎族百姓除了大害。俄娘終生未嫁,每年農歷三月三這一天她都會到俄賢洞唱她和阿貴戀愛時的情歌。后來,黎族人民為了紀念她,把這山洞取名為俄娘洞(昌江)。每年三月三這一天,附近的未婚黎族青年男女都會在俄賢嶺集會,唱著情歌尋找自己的意中人。此項活動逐年擴大并傳播至海南各個黎胞居住區,在海南黎胞中形成盛大的傳統節日。
還有一種說法,據說三月三是為了紀念黎族的遠古祖先"黎母"誕生、慶祝黎族人民幸福吉祥、繁衍昌盛而舉行的節日。
每年農歷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匯集一起,參加"三月三"盛會,載歌載舞、談情說愛。在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歌舞盛會。
“三月三”是黎族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也稱“愛情節”。這是黎族苗族人民悼念祖先、慶賀新生、贊美生活和歌頌英雄、歌頌愛情的傳統佳節。
該活動由三亞市人民政府主辦,市民宗委具體承辦,擬于2016年4月舉辦,是市政府歷年主辦,三亞本土固定品牌活動之一,充分展示三亞少數優秀傳統文化和旅游資源,使民族風情、特色產業和熱帶風光完美結合。
每年的“三月三”三亞的黎苗同胞都會興致勃勃地涌向鹿回頭風情園,參加在這里舉行的慶祝黎族苗族“三月三”文藝聯歡活動。表演《黎家歡歌》、《歡樂三亞情》等民族歌舞,展現了三亞黎苗族人民勤勞、善良、熱情、好客的民俗民風和團結進步的精神及歷史悠久而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俗婚俗。
結合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三亞日益邁向國際化的發展形勢實際,不斷挖掘和弘揚黎族、苗族千百年來深厚的.民族文化精髓,展示三亞黎族苗族民族風情與熱帶濱海旅游城市的獨特魅力,透過現代藝術形式和技術手段,傳遞古老文明繼承、發展、創新的精彩。
結合三亞市以文明生態村為載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挖掘和弘揚黎族苗族建設家園、創造生活的豪邁和創新精神,展示市委、市政府多措并舉落實民族政策,著力促進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群眾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豐碩成果,進一步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大好局面。
本著“主題鮮明、亮點突出”的思路,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將推進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與完善旅游產品服務體系有機結合,努力培育我市本土民族文化節慶活動的品牌,精心籌辦出民族風情濃郁、高標準、富于創新的民族節慶活動,達到參與廣泛、形式奔放、影響深遠、安全圓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