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端午節的風俗
鹽城人過端午節,他們都會在端午節前一天菖蒲和艾草掛在門頭上,是為了辟邪的。在端午節那一天,任何人都不允許講不吉利的話。下面小編整理的鹽城端午節的風俗,歡迎來參考!
端午在鹽城地區又被稱為“惡五”,家里有還沒滿周歲的'小孩,父母會帶著孩子在節日期間回外婆家,又叫“躲五”。
過了初五,則流行“帶姑娘回家”“吃餿粽子”的習俗。現今的端午節,逐步由過去的“驅鬼避邪”演變成親友往來為主要內容的傳統節日。
王登佐說,東臺民間的端午節有吃紅蘿卜的習俗,來源于一次農民起義。清同治元年,東臺地區一個叫詹以安的七品武官,橫行無忌,胡作非為。老百姓相約在五月初五這天,以“關帝顯靈”為掩護,民眾們一手拿釘耙大鍬,一手舉著紅蘿卜頭為起義標志,縱火焚燒詹軍的兵船。這次起義,詹以安被起義軍打死,為了紀念這次起義的勝利,每年五月初五,東臺民間都要吃紅蘿卜。
開船習俗
滿載會與滿載酒舊時,漁民,們在汛期出海之前,要舉行貢會, 貢會的宗旨是“龍王保佑,滿載而歸”。因此又叫滿載會。下海若能滿載而歸,便認為是龍王發了慈悲,船主須備足酒菜,拜謝龍王。然后全船人開懷暢飲,一醉方休,稱之為滿載酒。此俗已延續許多年,直至現在,漁船出海歸來,家家都有飲酒放鞭炮的習俗。開網門每年的正月初,漁民出海之前,都要舉行開網儀式。 這天船主裝點香燭、恭奉三牲(豬頭、雞、魚),船主領頭,闔船漁夫人人跪拜海神,祈求出海平安,然后,眾船民在船主家吃“滿載酒。酒后,由船老大主持祭網儀式:敲鑼鳴炮,將漁網平放海灘上,請一孕婦在網上剪2--3個眼,然后再拖網上船,起錨開航。開船是,先將船調個頭,謂之“攘風”。無風是,船老大站立船頭,領頭高喊“哦嗬嗬哦嗬---嗬”,叫做喚風,說是風在天上轉,船上要人喚。
端午節吃紅蘿卜
東臺民間有端午節吃紅蘿卜的習俗。相傳,此俗源于清同治元年的端午節農民起義。 同治元年(1862),李鴻章收編了原太平軍林鳳翔部下的一支叛軍,其中有一 個叫詹以安的七品武官,自恃降叛有功,到處橫行無忌,軍紀極壞。同治二年,李鴻章派他帶領200多人,分乘10余條船到東臺大豐一帶收購軍糧, 船只停泊在“三 昧寺”碼頭。這些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所到之處,無惡不作。東臺地方官也畏 之如虎,小心恭維,不敢有一點怠慢。東臺知縣高風清,泰州鹽運分司(駐東臺)蕭風孫,都不敢受理控告詹軍的案件,老百姓諷刺他們叫“高(風清)枕無憂,蕭 (風孫)遙自在”。詹軍因此更加肆無忌憚。 一天,詹以安在東臺十字街游蕩,瞧見“沈記”熟食店有個姑娘長得美麗俊俏,頓時心生歹念,命其爪牙將沈姑娘搶上船,肆意蹂躪。沈老漢與詹賊理,慘遭打,一命歸天。沈女悲憤交加,趁清兵不備,縱身投河自盡。沈女的母親見狀,痛 不欲生,一頭撞向三昧寺石碑。這家4口人,只剩一個14歲的女兒。她來到縣衙擊 鼓鳴冤,知縣官官相護,非但不主持公道,反將她投入監牢。 這起冤案,激起了東臺人民的強烈反抗。他們相約在五月初五端陽節這天,以 “關帝顯靈”為掩護,數十萬民眾,一手拿釘耙大鍬,一手舉著紅蘿卜頭為起義標志,縱火焚燒詹軍的兵船。這次起義,詹以安被起義軍打死,兵船全部焚盡,知縣 嚇得望風而逃,人們打開監獄,救出了告狀的民女。 為了紀念這次起義的勝利,每年五朋初五,東臺民間都要吃紅蘿卜此俗至今仍然存在。
【鹽城端午節的風俗】相關文章:
鹽城過年風俗04-18
江蘇鹽城過年風俗03-07
端午節的風俗15篇12-27
家鄉端午節的風俗作文09-03
端午節的由來及風俗07-29
最新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故事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故事精選09-15
家鄉風俗端午節作文03-11
端午節風俗的作文15篇01-04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15篇)09-27
端午節風俗的作文10篇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