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基層干部調研報告范文
以下整理了兩篇鄉鎮基層干部調研報告范文,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鄉鎮干部管理問題調研報告
鄉鎮干部在干部隊伍中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在我縣***名干部(含事業單位干部)中,占干部總數的17%,他們長年累月處在基層第一線,其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全縣的經濟社會發展,同時也影響區域的平安穩定。特別是全縣規范公務員津補貼以來,雖然在理順分配關系,調整利益格局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利益與現實的搏奕中各類矛盾日益突顯,
一項惠及干部的好政策卻無意中“引爆”了鄉鎮干部隊伍教育管理中的諸多矛盾和困惑,因此,在新時期、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對鄉鎮干部的教育管理尤為緊迫和重要。關于加強鄉鎮干部精細化管理進行如下匯報。
一、當前鄉鎮干部隊伍教育管理現狀
(一)文化程度全面提高。
從200*年開始,***縣分配***余名大學、中專畢業生到鄉鎮工作,200*年以后我縣又多批次在畢業大學生中招錄人員,安置轉業、退伍軍人400余人,進入鄉鎮干部隊伍。目前,全縣1341名在職鄉鎮干部中,大專學歷1104人,占總人數的82%。由于大量高學歷人才的注入,有效改變了鄉鎮干部文化素質低的現狀。鄉鎮干部也由過去的干得多,想得少,逐漸轉化為“理論思考多,付諸實踐少”,這也給基層工作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年齡結構更加合理
當前,我縣鄉鎮領導有***人,其中45歲以下的領導***人,占鄉鎮領導總數的***%。45歲以下的鄉鎮干部(含鄉鎮領導)***人,占鄉鎮干部總數的90%,絕大多數鄉鎮干部年富力強,處于青壯年時期。由于年齡結構和成長環境等原因影響,當前較多的鄉鎮干部沒有農村生活經歷,或在農村生活的時間較短,往往表現出“岸上指揮多、俯下身子干事少,眼光向上多,心系群眾少”,與農民和村社干部在思想溝通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三)工作上的認真程度不夠
一些干部在鄉鎮工作時間較長后,往往認為自己勞苦功高,年齡偏大后,總想有朝一日換個崗位,到縣級部門去輕閑一下;一些年青干部認為自己具有年齡優勢,文化程度較高,在鄉鎮工作有點“曲才”的感覺。因此,總會導致部分鄉鎮干部不能正確估價自己,不能處理好工作關系,抱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昏昏沉沉混日子的態度,對待工作不熱心、不盡心、不細心、不用心、不安心。鄉鎮干部在深入基層開展調查研究較少,工作方法簡單,對干部群眾反映的問題避重就輕,思考不夠,采取的對策措施少,不能及時處置;有的干部雖然身在基層,卻心在機關,到村社開展工作總是走馬觀花,根本不深入農戶,不向農民了解實情,指導工作點子不多,匯報工作長篇大論,推進工作力度不大。
二、鄉鎮干部精細化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鄉鎮干部隊伍文化素質全面提高,年齡結構更加合理,待遇不斷上漲的格局下,鄉鎮干部的教育,鄉鎮的管理工作卻出現了更加復雜的格局。細細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主觀上,與某些鄉鎮干部學習不夠、服務意識淡化、創新能力不強有關;客觀上,與鄉鎮工作轉型、鄉鎮干部管理弱化,鄉鎮領導的素質和能力不強等息息相關。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鄉鎮工作轉型,讓部分干部不會干事
一些干部普遍認為鄉鎮工作就是跟群眾打交道,主要靠“和稀泥”,“搓湯圓”,工作沒有技術含量,一看就懂,一學就會,根本沒有認識到鄉鎮工作的艱巨性、復雜性。因此,鄉鎮干部從主觀和客觀上放松了學習和技能提高。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鄉鎮主要工作內容也從七十年代指導生產;八十年代催糧催款,刮宮引產;九十年代引企業,謀發展;到如今構建和諧,講科學發展。工作已經從管理向服務轉變,從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轉變,從微觀向宏觀轉變,從“取”到“予”轉變,從“硬”向“軟”轉變。巨大的轉型讓一部分鄉鎮干部感到“老辦法不能用,新辦法用不成”,以致工作上找不到方向,無處下手,無從使勁。
(二)激勵機制缺少,讓部分干部不愿干事。
由于受領導職數及干部選用體制的限制,鄉鎮干部發展空間極為有限。我縣在鄉鎮建制調整時,將27個鄉鎮并為13個,鄉鎮干部領導職數大大減少,去年鄉鎮干部換屆選舉,全縣僅有10多名鄉鎮一般干部走上領導崗位,基本上是百里挑一;同時,由于“洋博士領導”和“空降兵領導”的不斷增加,讓一些自身素質優良的鄉鎮干部,經過較長時間的努力后,又時常面臨年齡、學歷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因而走上縣管領導崗位的更是鳳毛麟角,導致了鄉鎮干部政治前景變得短暫而且脆弱。政治前途的渺茫,運用經濟手段推動工作的辦法被取消,在“名、利”兩大“利空”因素的影響下,部分鄉鎮年青干部干事創業熱情驟減。同時由于大部分鄉鎮領導與一般干部之間交流少,談心少,導致領導與一般干部之間貌合神離,根本無法做到用感情激勵人、用事業吸引人、用表率感染人,讓更多干部對工作表現出一種無所謂,甚至放任自流的消極態度。一部分組織紀律較強,自覺性較高的同志也進入了“憑良心辦事”、“憑興趣辦事”,隨波逐流的狀態。
(三)粗放型管理,讓部分干部不能干事
當前,鄉鎮領導干部一般不懂現代管理,片面地把工作布置、制定制度、給錢給位當作管理,往往是制度多措施少、安排多落實差、實惠多效率低。有的
鄉鎮工作開展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和困難無人研究解決,工作基本是提在口上、寫在紙上、掛在墻上;有的鄉鎮熱衷于照抄照搬市、縣領導講話和上級文件,不結合實際,安排工作不具體,沒有操作性,以至下面無法入手和落實;還有的鄉鎮總認為上級安排的工作沒有結合實際,抱怨上級“搞形式”,不管什么工作一律“軟打整”,層層批批文件,玩玩文字游戲、敷衍塞責,應付了事,只管責任追查時能推脫,根本不問工作結果。由于工作任務不清,措施不力,責任不明,導致部分鄉鎮干部根本不能干事。
(四)同工不同酬,讓部分干部無心干事
首先,公務員津補貼政策實施后,事業單位人員績效工資遲遲未推行;加之鄉鎮行政和事業混崗現象嚴重,因此出現了在一個鄉鎮,同一個科室,干同一種工作,因身份不同,工資出現一倍以上的差別。今年各鄉鎮發放出差費補助時,人為的再次拉開了鄉鎮事業干部與公務員收入的差別,讓占鄉鎮干部總數三分之二的事業人員感到與公務員的差別較大,心里不平衡,導致部分事業干部根本無心工作。
(五)權利上收,讓干部無力干事
當前,隨著鄉鎮部分職能的上收,村民自治的推行,使鄉鎮職能進一步弱化,權小責大成為當今鄉鎮責權關系的真實寫照。目前,鄉鎮作為一級政府,但一級財權、一級事權的空間已經很小,就連人事權也被上級控制,鄉鎮內設科室的數量和職數都必須由上級確定。在當前社會矛盾凸顯期,作為直接面對矛盾的一級政府,開展工作最大的武器就是“靠嘴”,對上“處處求人”,對下“無計可施”。為此,鄉鎮根本無法掌控經濟發展,甚至在機關干部利益的調配,老百姓利益維護上也難有較大作為,進而導致鄉鎮陷入“干部無能,政府無法”的境地。
三、加強鄉鎮干部精細化管理的對策和建議
一個地區工作的好壞,與該地區干部素質有直接關系。因此,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各級都應把抓鄉鎮干部精細化管理作為一項重點工作,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以人為本理念,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下大力抓好鄉鎮干部精細化管理教育。針對鄉鎮干部隊伍中存在的共性和個性問題,對癥下藥,以科學和務實的態度來加以解決,通過切實有效的措施,著眼長遠、注重疏導、標本兼治,逐步實現鄉鎮干部隊伍的教育管理制度化、人性化和科學化。
(一)強化思想理論教育,讓鄉鎮干部素質高
在新時期新形勢下,要進一步加強干部隊伍的思想理論教育,通過采取學習輔導、專題講授、開展讀書活動等有效形式,強化干部對歷史、政治、經濟、科技、專業技能等方面知識的學習,不斷拓寬干部知識面,開闊眼界,提升素質。緊跟時代步伐,強化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學習,注重結合工作實際,有針對性地選學一些與工作密切相關的理論,以便有效推動工作。同時,還要強化對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真正把干部培養成為有知識、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新人。
(三)減少務虛工作,讓鄉鎮干部干實事
鄉鎮作為最基層的一級政權,工作的重點就是落實上級的方針政策。由于自身或上級的原因,當前鄉鎮耗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從事務虛工作。一方面由于層層工作開展的檢驗標準是看材料,因此導致鄉鎮也花費大量人力從事文字工作,一部分鄉鎮領導不管對上匯報對下布置工作也步入了“事事靠秘書,處處要材料”的局面;另一方面鄉鎮除參加縣委、縣政府組織的會議活動外,還要參加各個縣級部門組織的各種會議和活動,有的部門為追求視覺效果,經常要求鄉鎮出人頭湊數,甚至還向民營企業中大量抽人到縣“當群眾演員”,耗費了鄉鎮相當大的人力。因此,必須從上到下糾正這種不良風氣,讓鄉鎮把更多的人力投入到具體工作之中。同時在鄉鎮實施精細化管理,將鄉鎮工作規范化,目標具體化,結合定崗定責,編制鄉鎮干部工作手冊,形成鄉鎮領導分工的最佳搭配模式,細化科室及科室人員的職責、工作流程、辦事程序,具體到每個環節,讓每個鄉鎮干部明白自己的工作目標、工作要求、工作職責,明確工作不開展或開展不好,將受到什么處理,通過規范管理,實現領導“要我做”向“我要做”轉變。
(四)落實退出機制,讓鄉鎮干部干好事
要從根本上扭轉一部分鄉鎮一般干部“大錯不犯,小錯不斷”和領導干部“在其位不謀其政”的頑癥,就必須打破“終身制”問題,讓鄉鎮領導和一般干部工作有壓力。嚴格逗硬領導干部和一般工作人員的年度考核,對鄉鎮干部實行月評與年度考評相結合,對日常工作不努力,任務完成較差的一律納入每月的考評,對一年中有幾個月考評不稱職的年度考核一律不稱職,并根據相關規定是一般干部的進行待崗或辭退,是領導干部的一律免職。對已經在經商辦企業,把工作當副業,“泡”在機關求有退路的鄉鎮干部,借鑒周邊區縣做法,發揮他們有經濟頭腦、協調能力強的優勢,出臺政策,給他們招商引資任務,讓這部分人合法流出,如沒有完成招商任務不享受工資待遇,避免加重財政負擔的現象。
(五)提升管理水平,讓鄉鎮干部干成事
撤并鄉鎮后,鄉鎮人數由原來幾十人,增加后多的達到近300人,全縣增加100人以上的鄉鎮有4個。面對人員隊伍龐大的鄉鎮機關,傳統的人盯人、“革命靠自覺”等粗放型管理辦法,根本無法適應鄉鎮的發展變化。另外,縣在選拔鄉鎮領導時,大都偏重于業務精、品性好,在管理能力和水平上考慮相對較少,這些人到領導崗位上“臨陣磨槍”,往往對管理認識不全面,更談不上科學管理鄉鎮。因此,要有計劃地面向社會引進一些懂管理的人才進入鄉鎮領導隊伍,推動鄉鎮實行科學管理,真正從管理中調動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鄉鎮干部隊伍建設的調研報告
鄉鎮干部在農村基層工作中起著出思路、謀發展的主導作用,鄉鎮干部隊伍的建設,對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十分重要,關系著事業發展的全局,關系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基層政權的鞏固。通過對本縣鄉鎮干部隊伍建設有關情況的調研,現結合實際,形成以下調研報告。
一、桃源縣鄉鎮干部隊伍建設現狀
1、干部隊伍總體情況
桃源縣轄39個鄉鎮,核定行政編制數1184個,事業編制數1592個,實有行政編制人員678人,事業編制人員1326人,其中鄉鎮領導班子成員286人(含人大副主席18人)。鄉鎮黨政正職中年齡在30歲以下的.5人,31至35歲6人,36至50歲66人, 51歲以上 1人,其他領導班子成員中30歲以下的21人,31至35歲30人,36至50歲128人, 51歲以上29人。
2、工資待遇情況
全縣鄉鎮之間工資無明顯差異。工資待遇組成項目中,除全省統一的基本工資、津補貼以外,無地方自行安排的項目。2014年以前,鄉鎮機關干部津補貼平均1萬多元、事業站所人員平均不到1萬元;從2014年1月1日起,全縣津補貼標準調整為科員每人每年23340元,副科級每人每年25260元,正科級每人每年27840元,鄉鎮事業站所人員縣財政按上述標準的75%進行保障。
3、事業站所人員情況
2011年進行鄉鎮機構改革后,每個鄉鎮共設置6個事業站所,分別為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站、林業管理站、水利管理站、規劃建設環保站、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所和社會事務管理站,其行政領導關系在鄉鎮,業務上受縣直主管部門的指導。全縣共有鄉鎮事業站所編制1513個,實有人數1247人。另縣國土資源局在每個鄉鎮還派駐了1個國土資源所,也屬于事業機構,有事業編制79個,人員79人。
二、桃源縣加強鄉鎮干部隊伍建設的主要做法
一直以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鄉鎮干部隊伍建設,將其作為強化基層、夯實基礎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切實增強隊伍活力和戰斗力。
1、建制度,保障規范運行。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全面修訂了《桃源縣鄉科級領導班子運行規則》《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黨建工作的意見》《關于從嚴管理干部的若干規定》《桃源縣鄉鎮事業站所負責人管理暫行辦法》等,重點對鄉鎮財政財務、重大事項決策、工作運行監督等問題作出明確規范,進一步提升了鄉鎮領導班子議事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同時要求各鄉鎮結合實際,圍繞規范運作、促進科學發展,進一步完善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構建溝通協作、民主決策、服務群眾、科學考評、嚴格監督的工作機制,有效規范各項工作的運行程序,保障鄉鎮領導班子的正常有序運作。
2、嚴管理,強化剛性約束。把從嚴管理干部貫徹落實到干部隊伍建設全過程。突出日常管理,實現立體監管;堅持從嚴教育干部;認真落實重大事項報告等規定;加強干部崗位管理;嚴格借(抽)調干部管理。加大追責力度,采取不定期、不通知的方式對干部遵守干部管理紀律規定情況開展暗訪巡查;加大對思想政治素質較差、履職不力、工作業績滯后、違反紀律規定等不適宜任現職領導干部的問責力度,今年上半年就有2名鄉鎮干部被免去職務。
3、重考核,實現好中選優。實行“書記工程”綜合量化考核,建立日常考核、班子運行考核、單位績效評估考核、述職測評考核、綜合評價“四考一綜評”的百分制量化考核辦法。將考核結果與鄉鎮干部的推先評優、選拔使用直接掛鉤,在注重工作實績、注重群眾公認的基礎上,優先表彰與推薦提拔重用綜合量化考核結果排名靠前的鄉鎮干部。2012年以來,有5名綜合考核排名靠前的鄉鎮黨委書記得到提拔重用,3名綜合考核排名靠前的鄉鎮長重用為鄉鎮黨委書記,3名副職因單項工作排名靠前提拔為鄉鎮長;4名綜合考核排名靠后的鄉鎮黨委書記調整到縣直單位任一般副職。
4、抓強能,提升工作水平。狠抓鄉鎮學習型機關、學習型干部建設,建立周學習制度、“書記講堂”和班子成員定期上黨課制度。加強年輕干部和后備干部的培養鍛煉,對優秀的年輕干部和后備干部采取“跟”、“掛”、“派”、“抽”等多種方式,安排到急、難、險、重一線崗位和重要、特殊部門進行實踐鍛煉。近兩年來,先后選派了70多名年輕干部到縣直部門跟班學習和掛職鍛煉,選派30多名優秀后備干部到企業掛職擔任外協副廠長、副經理,抽調了200多名干部參與了縣委的中心工作,有效地提升了干部的實踐工作能力。同時,加強對干部的崗位培訓,每年在縣委黨校都舉辦了60期以上的干部培訓主體班和部門業務班,近6000人參加學習培訓。特別是近兩年來,根據鄉鎮工作特點和實際需求,創新舉辦了農業、工業、城建規劃等特色專題班和婦女干部、黨外干部、少數民族干部、青年干部等結構主體班,極大地優化了鄉鎮干部知識內容,提升了實際工作能力和水平。
5、 講關愛,注重人文激勵。通過提高保障來提振精神,關心干部來激發干勁,真正讓基層干部安心工作、潛心干事。近幾年來,對鄉鎮財政投入力度年均增長在1000萬元以上,鄉鎮公務員津補貼實行財政全額保障,大力提高了鄉鎮站所保障水平。對鄉鎮機關院落、辦公樓、公共食堂等進行翻修和改造,為鄉鎮干部提供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工作生活環境。加強縣領導與鄉鎮干部的談心談話溝通,特別注重開展心理健康談心談話,從思想、工作、生活各方面關心、幫助干部。提拔干部重點向鄉鎮基層傾斜,對那些長期扎根基層的優秀干部予以優先提拔重用。
三、當前鄉鎮干部隊伍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隊伍結構不盡合理。一是人員結構不均衡。一方面鄉鎮干部以60年左右和85后的居多,中間年齡段的偏少,出現了“老少配”、年齡斷層、工作斷檔的情況;另一方面近幾年新招錄的年輕公務員中女性、外縣籍人員偏多,所占比甚至達50%左右,是導致目前鄉鎮公務員隊伍不穩定、流動快、“剩女”多等新情況新問題的重要誘因。二是個體素質有參差。年紀較大的存在文化素質不是很高、現代化辦公水平欠缺等問題,年輕干部又存在經驗能力不足、對鄉鎮不熟悉,很難融入工作等情況。部分結構性需求配備的干部,特別是少數破格提拔上來的年輕干部、非黨干部,能力素質與崗位有的還不能很好的匹配。三是工作力量較緊缺。空編缺人的問題非常突出,全縣鄉鎮機關有行政編制1184個,但實際只有678人,空缺近50%,大部分鄉鎮都是十幾人機關,工作力量嚴重不足。
2、經濟待遇相對偏低。目前鄉鎮干部2000-3000元左右的工資收入很難做到養家糊口、置房興業,加上很多鄉鎮干部不是本鄉人,上班成本偏高。很多同志對待遇收入比較低,心理上有埋怨情緒和自悲的想法。
3、交流晉升渠道不暢。一方面城鄉干部交流難度較大。由于縣城工作環境相對較好,大家都想往里“鉆”,形成了縣直單位超編滿人與鄉鎮空編缺人的鮮明對比,導致鄉鎮干部有時想進城比提拔還難。另一方面,受人員崗位、干部政策的限制,鄉鎮干部職務、職級晉升的渠道較窄,大部分鄉鎮公務員干到退休也只能享受一個正科級待遇,事業站所干部更是因為身份限制得不到提拔,一輩子一個單位、一個崗位干到老。這在某種程度上嚴重影響了鄉鎮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影響了隊伍活力。
4、權利責任很難對等。隨著鄉鎮政府職能的轉變,鄉鎮干部的角色越來越難當,各項工作的推進完成、上級的督導考核、群眾的呼聲訴求、社會的輿論監督,使他們擔負了很大的工作責任和壓力,有時甚至還要冒風險。所以有的鄉鎮干部有時寧愿放棄僅有的一點工作權利,也不敢、不肯履責,出現動力不足的現象。
四、加強鄉鎮干部隊伍建設的對策及建議
1、優化考錄機制,逐步改善鄉鎮干部隊伍結構。加大從“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西部志愿者、特崗教師等“服務基層項目”人員,優秀村干部、站所工作人員中定向考錄公務員的力度,并在公務員招考中根據基層實際適當設置戶籍和性別限制條件。同時,適當放寬調任條件,打通從企事業單位選拔優秀干部到鄉鎮任職的通道,繼續開展從大學生村官、村級主職、站所負責人中公選鄉鎮科級領導干部工作。
2、提高經濟待遇,激發鄉鎮干部干事熱情。建立鄉鎮干部工資水平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設立鄉鎮干部特殊崗位津貼,特別是加大對偏遠山區鄉鎮干部的補助,縮小地區間公務員工資待遇差異和鄉鎮公務員與省、市公務員的待遇差距。
3、拓寬晉升渠道,讓鄉鎮干部政治上有奔頭。建立縣直機關與鄉鎮之間的正常人員流動機制,同時建立科學、平等的職級遞升制度,對一些工作時間長、工作積極、表現優秀的鄉鎮公務員,可以在達到一定年限后晉升上一級職務層次的非領導職務。
4、強化教育管理,增強鄉鎮干部履職履責的意識和能力。強化鄉鎮干部日常管理和平時考核,建立科學的評價使用機制。加大鄉鎮干部培訓力度,探索鄉鎮干部到省、市黨校培訓工作。推行鄉鎮干部定向培養、輪崗交流、上派掛職等工作機制。
【鄉鎮基層干部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鄉鎮調研報告08-13
鄉鎮基層干部個人述職報告03-15
2014鄉鎮基層干部述職報告08-27
基層干部教育培訓調研報告04-13
鄉鎮走訪調研報告04-19
精選鄉鎮工作的調研報告04-06
2016鄉鎮調研報告09-11
鄉鎮調研報告范文11-13
基層干部春節回鄉調研報告2017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