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關于小城鎮建設的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是對某項工作、某個事件、某個問題,經過深入細致的調查后,將調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統整理,分析研究,以書面形式向組織和領導匯報調查情況的一種文書。小編是福建省關于小城鎮建設的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福建省小城鎮建設調查報告
2012年6月3日至6月9日,城鎮中心配合全國政協特邀常委視察團赴福建省就推進“小城鎮建設、提高城鎮化質量”進行了為期7天的視察調研,先后參觀考察了福州、莆田、泉州、漳州、廈門等地的10個省級重點小城鎮。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福建省小城鎮總體情況
福建省現轄鄉鎮街道1104個,其中建制鎮609個,鄉(含民族鄉)320個,街道175個。2012年底,福建全省常住人口3748萬,約20%的人口居住于在建制鎮。與同處東南沿海地區如浙江、江蘇、廣東的小城鎮相比,福建省的小城鎮有如下特點:
1、總體經濟實力較弱。除了閩東南各大城市如廈門、漳州、泉州附近的小城鎮,福建省的絕大多數小城鎮都還屬于農業鎮,財政收入非常低,西部山區不少鄉鎮甚至屬于“要飯財政”。表1顯示了我們參觀考察的全省最強的10個重點鎮在2012年的總體實力,財政收入過5億僅有4個。最強的角美鎮財政總收入也不到20億,而且面積還非常大,約163平方公里。
表1:2012年福建省10個省級重點鎮基本情況
2、人口集聚能力不強。統計顯示,福建全省609個小城鎮中,有91%的小城鎮人口在2萬以下,48%的小城鎮人口少于5千人。表1顯示全省最強的10個鎮當中,有4個鎮的人口少于5萬,沒有一個鎮吸納的外來人口超過本地人口,而這在浙、蘇、粵一帶的經濟發達鎮卻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3、生態綠化環境較好。福建省的一大地貌特征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地、丘陵占陸域面積80%,森林覆蓋率63.1%,生態環境指數居全國前茅。從我們走訪的10個鎮來看,相比于其它東南沿海小城鎮,這些鎮的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上都保持得很好。
二、福建省推進小城鎮建設的主要做法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小城鎮建設。2009年12月,為加快促進小城鎮健康有序發展,福建省經濟工作會議做出開展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工作總體部署。2010年初,福建省委省政府制定出臺了《關于開展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的實施意見》,并先后從全省929個鄉鎮中篩選了43個綜合實力較強的鎮作為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到目前為止,這項工作已經持續推進了3年,其主要做法如下:
1、形成一套高效運行的工作機制。在省政府組建小城鎮建設辦公室,由省長親自負責,兩位副省長具體抓,目前小城鎮建設已成為福建省的重點工作之一,每年年初都會制定小城鎮改革發展的具體實施方案,明確當年小城鎮建設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每半年召開一次現場會,總結經驗,發現問題,部署推進試點工作。同時,福建省還完善了組織領導、信息報送、檢查監督、考核評比和協調服務等制度。各區市也參照省級做法組建小城鎮建設推進領導工作小組,并確定了85個鎮開展市級綜合改革建設試點。
2、堅持用改革的辦法釋放小城鎮活力。由省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廳、住房與城鄉建設廳聯合牽頭,會同公安、財政等部門先后制定出臺了包括土地、戶籍、財稅、投融資等一系列內容豐富、可操作性強的配套政策。戶籍方面,實行按居住地登記戶口,賦予居住證持有者22項市民待遇;居住在試點鎮建成區內,有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的人員,可轉為城鎮居民戶口。土地方面,實行土地出讓收入全額返還;通過經營性房地產項目占用耕地必須有償購買試點小城鎮舊村復墾指標這一倒逼機制,有效實現沿海資金支持山區、城市資金反哺農村;做到進城落戶不交地,在試點鎮落戶的農民可以繼續保留或有償轉讓原有集體權益。財政方面,省政府下達每個試點鎮5000萬元省級債券資金;實行新增地方級收入全留、城建資金切塊安排、規劃編制經費補助。投融資方面,在各試點鎮成立政府主導的建設投資開發公司,促進多家金融機構與試點鎮簽定合作協議,增加授信額度;大量吸納社會資金參與小城鎮建設,比如污水處理和公園建設,探索垃圾處理的市場化運營模式。行政管理方面,鼓勵試點鎮單獨設立國土、綜合執法、行政審批等機構,賦予試點鎮更多的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開辟綠色審批通道,簡化審批程序,允許試點鎮所在縣直接上報省直有關部門。
3、注重規劃先行。全國的小城鎮里真正重視規劃的很少,有的也僅僅是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福建省的小城鎮建設試點,高度重視規劃的引領示范作用,并且真正落到實處:一是由省里出臺小城鎮規劃導則,指導試點鎮各類規劃編制;二是省政府撥付專項資金支持試點鎮做規劃;三是各試點鎮均邀請甲級單位編制總體規劃,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編制試點鎮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四是省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逐一對試點鎮總體規劃把關;五是除了總規,還有給排水、污水、交通等多個專項規劃和重要地段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六是43個省級試點鎮全部建成了標準的規劃展示廳,極大地方便了城鎮整體形象的宣傳和展示;七是大部分試點鎮都實現了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土地規劃的三規合一,有效地確保了規劃的落實。有規劃總比沒有規劃強,合理的規劃從較長遠的制度上確保了小城鎮發展的基本方向,防止了無序開發。
4、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福建省推進小城鎮建設中非常重視對不同條件的.小城鎮采取不同定位,根據區位優勢、資源特點,突出特色。如漳州角美鎮、泉州水頭鎮等基礎好、發展空間大的鎮,定位為中小城市或衛星培育型;福州荊溪、廈門東孚等中心城市周邊的鎮,定位為中心城市拓展型,作為大城市功能的有機配套;其它試點鎮走各具特色、宜居宜業的中心鎮發展路子,如廈門新圩鎮圍繞建設閩南風情小鎮,建筑風貌、景觀設計凸顯閩南風格。為了從體制上改變過去全搞工業的局面,還專門針對不同試點鎮分別在目標制定、任務安排、政策措施、考核評比等方面實施有區別的辦法,做到分門別類、因地制宜、有序推進、梯次發展。
5、充分尊重農民權益。小城鎮建設關系千家萬戶,只有讓群眾充分參與小城鎮規劃、建設和管理,小城鎮建設才能符合群眾意愿和要求。福建省的不少試點小城鎮,每個小城鎮的規劃在完成以后,必須將沙盤放在各個村進行公示,道路的分布和各類設施要交給老百姓提出意見,然后才能具體實施。在征地過程中,福建省也非常注重保護農民利益,除了做到先安置、后拆遷外,一些地方如漳州市銅陵鎮在征地時還預留10%土地作為被征地農民建房用地,在充分解決好征地安置補償的基礎上,再將土地掛牌出讓的溢價部分返還給村里進行基礎設施配套,有效保障了失地農民的長遠生計。
三、取得的成效
經過三年多的實踐,福建省43個試點小城鎮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一是經濟實力明顯增強。2009年,43個試點鎮財政收入之和僅為49億元,2012年的財政收入達到106億元,累計增長115%;二是人口吸納能力有所上升。43個試點鎮戶籍人口比2009年增加8.7萬人,常住人口增加33.7萬人,平均每個試點鎮的常住人口達到6.5萬人;三是城鄉居民收入提升。43個鎮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9年的6768元上升為1062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9年13628元上升為21124元,比全省三年增幅分別高出7.94和11.67個百分點;四是城鎮功能和公共服務大幅改善。43個試點鎮供水、供電、通訊、廣播、有線電視、寬帶等基本覆蓋。三年間累計新增公園148個,鎮區綠化覆蓋率平均達28%。
四、需要注意的問題
1、對于吸納人口還不太重視。我們這次走訪了10個鎮,看了10個規劃,普遍發覺地方考慮小城鎮發展的整體形態建設和產業比較多,但對發展過程中人從哪里來、怎么安排,將來到哪里去,將來所處的定位上的考慮比較少。城鎮基礎設施鋪的很大,各類設施也很齊全、標準也很高,但人氣卻略顯不足,43個省級試點小城鎮的建成區常住人口密度由2009年的每平方公里9154人下降為6530人,這不僅僅是對土地的浪費,還因為基礎設施維護成本太高,容易引發債務償還危機,更阻礙了服務業的發展。
2、在強調速度的同時忽略了質量。政府主導的色彩還比較濃,仍然過于側重政府的意志和作用。如,規劃本身的速度太快,幾千年的古鎮用幾個月就規劃完了,質量還有待提高。有些試點鎮規劃有些天馬行空,盲目地照搬照抄大中城市的形式和外在特征,特色方面還不夠。在發展定位上貪大求洋,比如泉州市的21個省市級試點鎮的規劃人口普遍二三十萬,按此計算總人口就有三四百萬,很難說符合實際情況。
3、體制機制改革未取得實質性突破。一是簡政放權口頭強調多,實質行動少。大多數試點鎮反映市、縣的所謂放權效果不大,鎮一級難以操作。二是現行戶籍制度限制了小城鎮發展。目前在城鎮落戶的指標不是根據實際申請人數,而是至上而下安排的,不能適應城鎮人口不斷擴張的需要。三是現行農村土地的買賣、出租、抵押、轉讓、入股存在很多限制,試點鎮土地使用與流轉的程度很低。農民進城后,宅基地盤活和承包地的有償退出問題還尚未突破。四是在小城鎮投融資體制方面,絕大部分小城鎮還是依托于上級政府的撥款、優惠政策和銀行貸款,基礎設施的市場化運營和收費方面沒有實質性突破。還有負債,比如長泰縣巖溪外鎮,三年投了47個億,財政收入每年只有7000多萬,其中肯定有大量負債,這些負債將來怎么償還仍然是個問題。
五、政策建議
1、要高度重視人的城鎮化。當務之急是要明確導向,城鎮化的核心是轉移人口,是農民進城,絕不是投資上項目、圈地蓋房子,核心是人,是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要讓他們愿進城、留得下、過得好。在制定小城鎮發的各類規劃和實施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城鎮戶籍人口、本地農村人口、外來人口三類人口的多樣化需求,使廣大居民共享發展成果和城市文明,特別是要讓長期舉家遷徙進城的農民能夠真正的融入城鎮。
2、要注重政府引導和發揮市場力量兩手結合。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特征是行政主導,有效率、快,推進小城鎮建設也是如此,政府的效率雖然高效,但也要看到其中的弊端,過多迷信行政力量不利于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容易造成資源浪費、產生政績工程。城鎮化的過程,是生產要素集聚和更高效率配置的過程,必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比如,大量普通小城鎮的建設資金從哪里來?中央給予大規模政策支持和投入顯然不太現實,必須探索市場化的方式。
3、要通過深化體制改革來釋放小城鎮發展活力。一是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改革。率先解決長期舉家在城鎮就業的外來農民工及其家屬在各類城鎮落戶。全面放開本地農民落戶限制。二是著力推進教育、醫療、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向常住人口全覆蓋。三是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促進城鄉建設用地同地同權。允許農民利用自有宅基地建設租賃性經營房屋。以現有常住人口為依據,確定新增用地指標在各級城鎮的分配比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要與吸納外來人口落戶規模相掛鉤。四是深化城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合理劃分各級城鎮事權,賦予與常住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相適應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實行責權統一的城鎮管理體制。
【福建省小城鎮建設的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小城鎮建設工作年度總結01-25
2017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02-05
特色小城鎮建設策劃方案02-15
鄉鎮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06-01
區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06-01
市級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06-01
市委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06-01
2016年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01-18
全國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