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小樹死因調查報告
我家小區的十五幢和十六幢中間,以前是一片水泥土,沒有花草樹木。去年春天,園林工人們在水泥土上種樹,還放了幾把木椅。是人們休息的好地方。可是到了夏天,我發現了有許多樹死亡。我覺得很奇怪,怎么去年剛種的小樹,這么快就死了于?是,我對這個問題進行調查。
一、調查
我用長尺子測量了樹間的距離和種樹帶的長度,而且還畫了圖,拍了照。大約在九十米的花園里,每十米種一棵榕樹。其中只有三棵較高的樹成活,其他都死光了。
二、分析
1。這些樹是比較容易生長的。今年的氣候暖和,因此按一般的情況應該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樹能成活,而實際卻沒有。
2。我從調查中發現,小樹大多靠近木椅,過道。雖然這些方便了我們,但也有許多問題,比如環境衛生差~~~~
三、結論
小樹非正常死因的主要原因有:
1。人們在高樓上,不注意衛生,把吃剩的東西雜物往下扔,使小樹無法接受而導致死亡。
2。人們把重物靠在樹上,使小樹過早撐中而死亡。
大量的事實告訴我,小樹的死因大都是人為因,由于死樹過多,園林工人們每年又得増加投資去補種,這有是一筆浪費。
四、建儀
園林管理應引大家保護花草樹木,并與每個住戶訂立“保護綠化成果和同書”制定一些具體措施,做到護樹有獎,毀樹必罰。
相關閱讀:《小樹死因調查報告》教學參考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調查報告,作者通過對小樹死因的調查、分析,得出結論:小樹的死亡,大多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并且與集貿市場有很大關系。最后提出建議,采取相應措施來保護綠化成果。
課文作者先講述自己調查的原因:一是“我”特別喜愛馬路兩側的那些小樹,從“看著一棵棵長滿綠葉的小樹,我心里真高興”可以看出來;二是盛夏時,“我”發現有些小樹枯萎了,有些小樹成了一根木棍,還有一些小樹只剩下半截。“我”覺得很奇怪,因而產生了調查小樹死因的想法。“于是,我對小樹的死因進行了調查”這一句,引出下文。
接著,作者講述了自己是怎樣調查的,怎樣分析的,得出了什么結論,提出了什么建議。分四個部分介紹。
第一部分寫調查的情況。先寫調查的過程和方法。作者實地考察,運用步量法、統計法以及畫圖、拍照等方法進行細致的調查。用步量法測量了樹間的距離和種樹帶的長度,又統計了新種樹的數量、成活樹和死樹的數量,并對周圍的`環境進行了考察、畫圖、拍照。然后寫了調查的結果,采用了數據說明法,用事實說話,增強了可信度。還告訴人們死樹大多集中在潘家園東路的集貿市場上。這一點很重要,是“我”的重要發現,為后面的分析、結論、建議提供了事實依據。
第二部分是對調查結果進行的分析。這里寫了兩點:第一點是說這些國槐品質優良,今年的氣候好,又沒有發現病蟲害。照理說樹苗應該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成活率,而實際卻比正常情況多死亡了33棵。第二點是寫了死樹大都靠近集貿市場。作者還對集貿市場的環境進行了分析,環境衛生差,垃圾遍地。
第三部分是根據調查、分析得出的結論。先具體講了小樹非正常死亡的四大原因:一是小樹經常受水燙、火烤、煙熏而死亡;二是小樹過早承重,造成根基不穩而死亡;三是小樹無法吸收水分而死亡;四是小樹被人和車輛碰撞而死亡。然后得出的重要結論是:小樹的死亡,大多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并且與集貿市場有很大關系。正由于非正常死亡的樹木較多,園林部門每年又得增加投資去補種,這的確是一筆巨大的浪費,因而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第四部分是作者的建議。作者建議有關部門應該加強合作,堅決制止毀樹的不良現象,并與每個攤主訂立“保護綠化成果合同書”,制定一些具體措施,做到護樹有獎,毀樹必罰。
本文語言通俗易懂,結構條理清楚,各部分內容看似獨立,其實緊密聯系,環環相扣。每一部分用一個過渡句來銜接,使文章渾然一體。調查、分析、結論、建議,擺事實,講道理,有理有據,令人信服。
【教學目標】
1、教育學生樹立環保意識,自覺保護環境。
2、默讀課文,理解內容。弄清文章的結構,說說各部分的聯系,初步學習寫調查報告的方法。
3、會認“禿、萎、貿、攤、宜、販、訂、罰”等8個生字,會寫“調、棍、剩、宜、垃、圾、坑、填、訂”等9個字,掌握“枯萎、木棍、集貿市場、垃圾、適宜、樹坑、訂立、必罰”等詞語。
【教學重點】
弄清這篇調查報告各部分的內容,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
【教學難點】
讓學生知道調查報告的意義,教會學生如何利用提到的方法收集、分析、處理信息。
【教學建議】
1、課前準備教學掛圖,生字、詞語卡片,有條件的可以制作多媒體課件。布置學生觀察周圍小樹的生長情況。
2、本課要求學生認識8個生字。其中,“貿、宜、訂”既是會認字,也是要求學生會寫的字。在學生自讀課文時,要求學生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認清字形,并結合詞語初步理解字義。
要求會寫的9個生字中,應重點指導學生容易寫錯的字,如“貿、罰”等。教學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先讓他們自己仔細觀察字形,說說哪些字容易寫錯,并提醒注意,然后通過擴詞來加深對生字的理解。
3、教學本課,首先讓學生充分地自讀課文,初步了解文章的結構特點。熟讀后讓學生思考:這篇調查報告分為哪幾大部分?然后圍繞“各部分寫的是什么”展開教學。
4、教學第一自然段,要引導學生弄清作者調查的原因,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教學“調查”部分,讓學生默讀課文,學習作者的調查方法以及說明方法,并讓學生說說從作者的調查中發現了什么。教學“分析”部分,在學生默讀課文后想一想:小樹生長有哪些有利因素,又有哪些不利因素?教學“結論”部分,讓學生默讀后說說作者通過分析問題,得出了什么重要結論。教學“建議”部分,除了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建議外,還可以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讓他們也提出一些保護綠化成果的建議和措施。
5、為了使學生弄清調查報告各部分的聯系,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文章的各個部分可以調換位置嗎?為什么?讓學生體會到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的原因,各部分講述的內容不能調換位置。
6、課后布置學生調查居住區的環境狀況,并把自己調查到的情況與同學交流。
7、建議本課教學2—3課時。
【教學資料】
1、簡介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人們根據在實踐中對客觀實際情況的調查了解和分析研究而寫出來的書面材料,目的在于提供研究問題根據,解決問題的參考意見。
2、詞語解釋
調查:對客觀情況進行考察、了解。
測量:用各種儀器來測定地形、物體位置以及測定各種物理量(如溫度、重量、地震波、電壓等)。
措施:為解決某一問題所采取的辦法。
3、課外拓展閱讀《語文同步讀本》(四年級下冊)中的《和大自然交朋友》和《一雙手》。
【小學生小樹死因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文藝小樹簡歷封面03-02
小學生情況調查報告04-12
《爺爺和小樹》教學設計(合集15篇)06-06
《小樹有多少棵》教學設計3篇04-27
小學生近視眼調查報告04-28
小學生近視調查報告15篇09-25
小學生朗讀能力現狀調查報告08-04
小學生課外閱讀情況調查報告08-30
小學生調查報告的作文3篇02-22
小學生調查報告的作文6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