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

時間:2022-11-06 13:10:38 調查報告 我要投稿

關于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國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全國已有一億四千萬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打工。在這些農民工中,有相當數量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各種原因,他們中很多人將子女留在農村,從而形成了一個特殊且較為龐大的兒童群體——農村留守兒童。隨著我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以及農村青壯年人口外出數量的繼續攀升,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還有持續增長的趨勢。兒童時期是人身體發育、性格養成、知識積累的關鍵時期,由于生活環境不穩定,缺乏父母親的關愛,部分留守兒童成長發展受到一定影響,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采取了一系列重要舉措,解決農民工及其子女問題,留守流動兒童成長環境不斷優化。但總體來看,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發展的深層矛盾和突出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關于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

  為全面準確地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生存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與迫切需求,2007年國務院農民工辦將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列為前瞻性研究課題,全國婦聯為此聯合有關專家成立了課題研究小組,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問題與對策進行研究。

  一、研究目標與方法

  1、研究目標

  我們將本次研究的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第一,進一步全面準確地把握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和基本特征;第二,深入研究不同年齡和性別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發展狀況和問題,認識農村留守兒童的分層特征與需求差異;第三,認真總結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經驗和不足,為有效解決留守流動兒童問題,落實和發展相關政策服務。

  2、研究方法與特色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定,全面考慮兒童生存發展需求的多面性與特點,本研究將“農村留守兒童” 的概念界定為: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農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17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

  定量研究 主要是通過對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和推斷,把握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在數量、區域分布、年齡、性別、受教育狀況、監護人情況等方面的總體狀況和發展趨勢。

  定性研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了解政府機構相關人員、兒童和家長及其他監護照料者的認識、需求和看法,客觀準確地判斷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二是總結留守流動兒童工作經驗,分析存在的問題與挑戰,進一步提出解決留守流動兒童問題的對策建議。

  本研究的特色和切入點在于:

  ——按年齡分層,將農村留守兒童分為幼兒(0-5周歲)、義務教育階段兒童(6-14周歲)和大齡兒童(15-17周歲)三個部分,了解其各自面臨的問題和需求,并根據他們的不同需求提出相應的對策。

  ——將性別作為貫穿年齡分層與問題分析的一個基本視角和主線,認識并揭示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與需求的性別差異。

  ——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以定量研究為基礎,把握農村留守兒童的總體狀況和主要特征。通過定性研究了解不同留守兒童群體面臨的突出問題及其主要影響因素,分析、討論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解決的政策制度環境,探討針對不同年齡、性別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與需求的對策建議。

  現將課題研究的主要發現與結論介紹如下。

  二、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總體現狀與基本特征

  本研究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的分析,以258萬人口抽樣數據為依據。抽樣樣本采用簡單隨機抽戶的方法從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中抽取。本報告引用的所有數據資料均為加權之后的結果。

  本研究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篩選,根據人口抽樣資料提供的兒童的個人記錄及其所在戶的其他個人信息逐個進行。

  1、農村留守兒童的總體規模和發展變化

  按照前述定義,根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的抽樣數據,可以確認0-17周歲留守兒童在全體兒童中所占比例為21.72%,據此推斷,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多萬。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農村留守兒童規模增長十分迅速。在全部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的比例達28.29%,農村留守兒童已非常普遍。

  2、農村留守兒童的結構和分布

  各年齡組所占比例隨年齡增長先緩慢上升后下降。從0周歲到15周歲,各年齡組的農村留守兒童所占比例基本呈隨年齡增長緩慢上升的趨勢, 但從16周歲組開始的比例迅速下降。在按年齡劃分的學齡前(0-5周歲)、小學學齡(6-11周歲)、初中學齡(12-14周歲)和大齡(15-17周歲)四組中,各組所占全部農村留守兒童的比例分別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留守兒童約3000多萬。各省農村留守兒童的年齡構成情況基本接近。大部分省份的農村留守兒童中,小學適齡兒童較多,如:四川、安徽、廣東、湖北、江蘇、重慶等;但河南、湖南、廣西、山東等省區的幼兒更多;初中以上適齡兒童比較多的省份是四川、安徽、湖北、河南、廣東、湖南和江西等。

  性別比偏高,特別是在低年齡組,大部分省份的農村留守男童多于農村留守女童。在全部農村留守兒童中,男孩占53.71%,女孩占46.29%,性別比為114.75。從各年齡組的性別構成上看,各年齡組的男孩數均多于女孩數,而且年齡越小,性別比越高,這種趨勢表現得十分穩定。總體看,各省農村留守兒童的性別比差異,與當地兒童的性別比存在很強的相關性。大部分省份的農村留守男童多于農村留守女童,農村留守男童少于農村留守女童的省(市、區)只有北京、上海、內蒙古、寧夏、新疆。

  農村留守兒童集中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廣東、湖南等省。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分布十分集中,而且多數居住在中南部的省份。四川、安徽、河南、廣東、湖南和江西6個省的農村留守兒童在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總量中所占比例超過半數,達到52%。除上述六個省外,農村留守兒童數量排名前十位的還有廣西、湖北、貴州和江蘇。農村留守兒童分布集中的十個省份中,多數屬于典型的勞動力輸出大省,但廣東、江蘇由于省內勞動力流動,從而也產生了一定規模的農村留守兒童。

  3、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狀況

  超過半數的農村留守兒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按其監護類型,農村留守兒童目前的家庭結構如表2-1。

  在全部農村留守兒童中,父母一方外出留守兒童占47.14%。父母雙方外出留守兒童占52.86%,如表2-2。

  不同年齡組兒童的家庭結構有一定差異。從不同年齡組的分析可以發現:年齡越大的農村留守兒童中單親外出留守的比例越高。在更加詳細的分類中發現,隨著農村留守兒童的年齡增大,“和母親單獨留守”、“和父親單獨留守”的比例都增大,但和父母親一方以及祖父母一起生活的比例卻在降低,而在年齡更小的兒童中,雙親外出留守的比例反而更大。表2-3中的數據顯示,雙親外出并與祖父母一起留守的兒童中,0-5周歲所占比例最高,達40.19%。

  大部分留守兒童的祖父母并非“年邁體弱”,但受教育程度偏低。通常認為,留守兒童被留在家鄉由“年邁體弱”的祖父母照顧,但從數據上看,情況并非完全如此。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農村留守兒童祖父的平均年齡為61歲,祖母的平均年齡為59歲。絕大部分祖父母年齡在50-70周歲之間,其中50-59周歲的祖父、母分別占43.19%和47.64%。留守兒童祖父母的受教育狀況主要為小學或者未上過學,留守祖父的受教育程度比祖母相對稍高,祖父中只念過小學和未上過學的比例為74.96%,祖母的該比例為84.02%。

  4、農村留守兒童的受教育狀況

  農村留守兒童接受小學教育的機會基本能得到保障,接受初中教育的機會尚未得到完全保障,但其受教育狀況仍然好于農村其他兒童。絕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在學校念書,男孩在校的比例為92.58%,女孩在校的比例為92.01%。男孩未上過學的比例為1.75%,女孩的這一比例為1.82%。

  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男女留守兒童受教育機會的差異極小,男孩的在校比例僅比女孩高0.48個百分點。比較而言,各個年齡組農村留守兒童的在校比例都高于全部農村兒童的在校比例,特別是15-17周歲年齡組,農村留守兒童的在校比例仍然達80%,而農村兒童的在校比例只有70%。

  部分中西部省份農村留守兒童的受教育狀況應該受到重視。部分中西部省份的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狀況相對較差,輟學比例較其他省份高。

  5、農村留守幼兒狀況

  我國0-5周歲農村留守幼兒占全國農村同齡兒童的比例為30.46%。

  農村留守幼兒集中分布在中西部人口大省。農村留守幼兒的數量超過100萬的省份有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貴州、廣東,這7個人口流出大省學齡前留守兒童總和占全國學齡前留守兒童的65.97%。

  監護類型以單親監護和隔代監護為主。農村留守幼兒隔代監護最為常見,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留守男童比例為37.38%,女童比例則更高一點為38.73%。在單親監護中,和母親一起生活的比例高于和父親一起生活的比例,男童和母親單獨留守或者和母親及祖父母一起留守的比例為42.1%,女童相應的比例為40.03%,和父親單獨留守或者和父親及祖父母一起留守的比例很小。

  6、大齡農村留守兒童就業狀況

  三分之一的15-17周歲農村留守兒童初中畢業以后開始外出打工。數據顯示,15-17周歲組的農村留守兒童在校比例雖然較高,但與小學和初中學齡兒童相比出現較大幅度下降。三份之一的大齡留守兒童初中畢業后外出打工。

  絕大部分已經就業的農村留守兒童依然從事農業工作。15-17周歲農村留守兒童中在業的比例為12.53%。在業農村留守兒童中83.15%為土地承包者,其他還有一些在私營企業工作,有些為個體工商業者等。男性務農者多于女性,而女性進私營企業者多于男性;女性雇員多于男性,而男性自營勞動者多于女性。

  三、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突出問題

  1、農村留守兒童易產生的問題

  ——親情缺失問題。相關調查發現,超過半數的留守兒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33%的父親、25%的母親外出5年以上。而且60%—70%以上的父母是在外省打工,30%的父母每年回家一次,打電話成為留守兒童與在外父母聯系的主要方式,但也有約2%的父母與孩子常年無聯系。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兒童在面對自身變化、學習壓力、人際交往等問題時,缺少父母的關懷,容易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

  ——生活撫育問題。由于部分農村家長缺乏科學的喂養知識,家庭的飲食習慣還基本是有啥吃啥,特別是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幼兒,科學喂養更是缺乏。據留守兒童營養與健康狀況的相關調查顯示,部分留守兒童體格生長發育指標水平明顯低于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低體重率和生長遲緩率高于非留守兒童。

  ——教育監護問題。從整體情況看,多數留守兒童與祖輩共同生活,由于老人文化教育水平較低,加之還有近一半委托監護人同時監護幾個兒童,老人監護往往主要是照料孩子的生活。由于家庭將更多的教育監護責任“轉嫁”給學校,但對于學校而言,由于教育資金不足,專業資源匱乏,面對留守兒童特殊需求,學校、老師常常是有心無力。

  ——安全保護問題。相關調查顯示,有56%的臨時監護人經常關注并采取措施預防留守兒童意外傷害發生,但也有34%的人只是有時會注意,還有8%明確表示顧不過來。一些農村大齡留守兒童離開了學校,脫離了正規組織的管理,處于無人監管,自行其事的狀態,容易侵害他人或受到侵害。留守兒童溺水、傷亡事故也時有發生。據有關部門反映,被拐賣孩子中,流動兒童居第一位,留守兒童居第二位。

  2、不同年齡段農村留守兒童所面臨的突出問題

  迄今為止,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研究和工作更多地側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留守兒童。占全部農村留守兒童40%以上的留守幼兒和大齡兒童問題一定程度上被農村留守中小學生問題所掩蓋,以致對留守兒童問題認識一定程度上存在普遍化的傾向。目前,農村留守兒童中學齡前兒童、小學學齡兒童、初中學齡兒童和大齡兒童均已達到了相當的規模。兒童在不同的年齡段,其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和需求不同,所面臨的問題也存在較大差異,只有分別加以關注,才能針對不同年齡兒童的特點開展更為扎實有效的工作。因此,本研究對不同年齡段留守兒童面臨的突出問題進行了研究分析。

  (1)農村留守幼兒面臨的突出問題

  ——科學喂養問題。近20%的務工父母在兒童1歲前外出,其中30%在兒童出生1—3個月外出,相當數量的農村留守嬰兒由于母親外出得不到足夠時間的母乳喂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

  ——情感和社會性發展問題。0—5周歲留守幼兒有55%和祖輩或其他人一起生活,由于缺少父母親情呵護與親子交流,對幼兒認知、情感、社會性發展都會有深刻而持久的影響。

  ——接受正規學前教育的機會少。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學前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托幼機構數量有限,農村幼兒接受正規學前教育的機會明顯少于城市兒童。留守幼兒在家庭教育上的不足得不到正規學前教育補償,早期發展受到局限。

  (2)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突出問題

  ——安全和青春期教育缺乏。父母外出導致對孩子的監管弱化,留守兒童特別是留守女童受到侵害的風險更大。

  ——寄宿制教育需加強和規范。目前寄宿制學校在一些地方還不能滿足農村兒童包括留守兒童的需求。部分已建立的寄宿學校由于管理薄弱,教育資源有限,監護范圍、監護現狀也達不到要求。

  ——流動兒童在城市生活面臨困難。國家規定的以公辦中小學和流入地為主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政策,在一些地方尚未全面落實。受各地課程設置、教學質量及升學制度制約,部分流動兒童難以適應城市教育。

  (3)農村大齡留守兒童面臨的突出問題

  ——父母流動對學業完成具有一定影響。數據顯示15-17周歲的農村留守兒童中,在校比例大幅度下降,輟學比例上升。而目前流入地政府有關促進流動兒童就學的配套政策基本以小學階段的教育為主,初中階段以后流動兒童的就學存在不少政策限制。中考高考制度、城鄉教材和科目設立的不同等,也阻礙著留守兒童跟隨父母進城就讀。

  ——多數農村大齡留守兒童就業層次較低、缺乏社會保障。部分農村大齡留守兒童在結束了初中教育之后即進入了勞動力市場。由于自身文化素質低,學歷上處于劣勢,多數只能進入非正規勞動力市場,子承父業或延續低層次就業和邊緣化的社會地位。他們中近9成的人工資收入低、缺乏相應的社會保障。

  ——大齡留守女童的性侵害問題值得關注。留守女童除了面臨和其他留守兒童相同的安全問題之外,還有著特殊的困擾與危機,近年來,留守女童遭受性侵害的案件屢有曝光,而家庭、學校及社區往往缺乏對留守女童的有效保護以及性安全防范意識的教育。

  四、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對策建議

  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下,近年來,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建立了由黨委政府統一領導、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機構,完善了相關政策,開展和深化了各種不同類型的關愛活動,逐步建立起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監護網絡,擴大和強化了宣傳范圍及力度,營造了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針對研究中發現的農村留守兒童及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特提出對策建議如下:

  1、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建議把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工作納入國家和各地區新農村建設、農民工工作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各部門工作規劃,置于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之中。要把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工作與各級政府實施兒童發展綱要結合起來,將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的各項權益保護列入綱要實施的監測評估體系。把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工作作為促進城鄉統籌、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內容,以政府為主導,動員社會力量,確保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學業有教、親情有護、安全有保。

  2、推進相關法律政策的不斷完善。要加大對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的法律保護力度,確保《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法律的有效實施。要完善留守流動兒童的各項權益保障,強化法定監護人責任,完善委托監護制度,建立以家庭監護為主,以社區、學校或其他人員監護為保障,以國家監護為補充的監護制度。要積極推進戶籍管理、社會保障和住房、教育、衛生等相關法律政策的不斷完善,逐步消除與戶籍管理相聯系的就業、醫療、教育等政策障礙,促進城鄉、區域、部門之間相關政策的銜接與配套,保障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資源。

  3、重視對家長和其他監護人的指導培訓。建議在政府部門實施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等項目中,增加家庭教育指導內容,增強家長作為第一監護人的責任意識。要發展各類家長學校,全面建設農村家庭教育網絡,拓展城鄉家庭教育渠道,通過遠程教育網絡、農村廣播電視網絡等渠道,加強對監護人特別是祖父母的培訓指導,不斷提高他們的監護意識和能力。

  4、加強相關調查研究和政策研究。要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研究的支持力度,使研究成果更好為國家和政府解決留守兒童問題、農民工問題以及“三農”問題服務。當前要特別加強對留守流動兒童工作的研究,及時對各地經驗進行總結和提升;加強相關創新性政策制度的可行性研究,積極探索農民工社會保障、探親休假等制度;加強對農村留守流動幼兒以及大齡等兒童問題的研究。

  5、針對不同年齡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開展更加扎實具體的工作。要克服過于籠統、表面和形式化的傾向,針對不同年齡和性別農村留守兒童的需求、狀況和問題,因地制宜開展更有針對性的工作。要加強對農村留守流動兒童檔案數據庫的建設和管理,建立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動態監測網絡,及時掌握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分層信息,為留守流動兒童工作和相關政策決策服務。

  (1)解決農村留守幼兒突出問題的對策建議

  ——完善留守幼兒的計劃免疫和保健管理。提高預防接種服務水平,提高留守兒童保健的系統管理率;抓住全面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有利契機,確保農村留守幼兒享有應有的基本醫療服務。

  ——加強農民工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學前教育工作,將農村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納入新農村建設規劃之中。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幼兒教育事業的投入,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托幼機構。城市流入地政府應擴大對流動人口子女入托、入園的接收能力,并提倡形式多樣的托幼服務方式。

  (2)解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突出問題的對策建議

  ——加強教育監護網絡建設。大力發展和完善農村寄宿制學校等適合農村學生需求的教育管理模式,規范管理。要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村民自治組織作用,建立“留守兒童托管中心”、“留守兒童之家”、“留守兒童校外輔導站”等,對留守兒童進行關護,努力構筑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教育監護網絡。

  ——加強心理健康、法制與青春期教育。學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加強心理咨詢和疏導工作,加強安全知識與青春期教育;社會綜合治理等部門要加強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宣傳法律知識,培養他們遵紀守法的意識和行為,同時做好鄉村、學校治安防范。

  ——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和均衡化發展。要改革教育內容、課程設置等相關教育制度,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義務教育制度。消除義務教育內容的城鄉差異和地區差異,改革高中報考和高考制度,保障農村留守流動兒童能夠與城市兒童平等享有教育資源和服務。

  (3)解決農村大齡留守兒童問題的對策建議

  ——大力發展農村和城市職業技術教育。無論農村大齡留守兒童成為農村勞動力,還是流入城市成為新一代遷移人口,都急需提高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為此,建議以初中畢業的農村大齡留守兒童為主要對象,大力發展農村、城市職業技術教育,為農村大齡留守流動兒童創造更多接受職業技術教育的機會。

  ——加強對留守兒童特別是女童的性安全教育。要將生理衛生、性安全教育切實落實到農村中小學,規范性教育課程,提高留守女童自身性安全防范意識。要強化留守兒童父母對子女,尤其是對女童的性教育與性監護的責任,在流動人口教育中加入對子女進行性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有效進行性教育的培訓。要加強農村社區對留守女童的監護責任,將對女童的特殊保護納入關愛內容。

  http://m.shddsc.com/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07-21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7-04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201808-03

留守兒童狀況調查報告01-04

關于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1-05

鄉村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01-07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2-20

最新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2-21

關于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03-08

學生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2-1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库伦旗| 柏乡县| 成安县| 临武县| 朝阳区| 孝义市| 延寿县| 南澳县| 壤塘县| 昂仁县| 西和县| 论坛| 阜城县| 陆丰市| 辉县市| 靖安县| 华坪县| 英德市| 广水市| 镇远县| 宝兴县| 凭祥市| 莱阳市| 蚌埠市| 武安市| 万宁市| 阜平县| 溧水县| 澳门| 鹿邑县| 连州市| 教育| 乃东县| 花垣县| 克山县| 道孚县| 高阳县| 高安市| 昆明市| 新巴尔虎左旗| 土默特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