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義工的社會調查報告
義工是指任何人志愿貢獻個人的時間及精力,在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為改善社會服務,促進社會進步而提供的服務。義務工作的四個特征 : 志愿性、無償性、公益性、組織性。我們將此次調查活動稱為“義工中的義工”,是為了調查大眾對義工的認識,宣傳義工的知識,讓大眾對義工有全面的了解,也是為了傳遞這種無私奉獻的愛心而進行的。
此次社會調查共發放2500份調查問卷,回收2375份調查問卷,有效問卷率達至95%。同時發放2500份宣傳單。調查時間是2009年7月11日,調查地區選擇人流量較大的地方如上下九、北京路、人民公園、省站、火車東站、天河公園、中華廣場、崗頂、越秀公園、體育中心等,調查對象以學生居多、還有教師、營業員、派單員、工程師、銀行職工、工人、平面設計師、司機、個體戶、拉客仔、白領、文員、記者、物流員、醫生、護士、汽車維修工、保安、餐飲業服務員、建筑師、軍人、自由職業者、審計員、會計、證券公司職員、退休職工、導游、網絡策劃員、農民、業務銷售員等。
在受訪者中,有12%的人對義工的了解是比較多的,有64%的人對義工的了解是一般的,而存在22%的人對義工的了解是很少的,甚至有2%的人對義工是一點也不了解的。這幾個數據說明大眾對義工還是有一定了解的,而且一部分人對義工了解較多,這得益于對義工宣傳的力度的逐年提升,社會的發展,以及隨著全球化的深入、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發展,人們觀念的轉變。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有相當一部分的人對義工了解依然甚少,這就要求對義工的宣傳力度的不斷提高。隨著義工宣傳的深入,相信越來越多的人會了解義工進而加入這個特殊的行列的。
另外,在受訪者中,有59%的人沒有參加過義工活動的經歷,而有41%的人是有參加過的。這個數據較為正常。“義工”是英文volunteer的中文譯法,起源于19世紀西方國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務。中國引進義工的概念并發展義工事業,應當是改革開放以后,義工活動在中國開始發展也不過是短短三十年左右,尚屬于初級階段,而西方已經發展了一百多年。不過隨著義工事業的發展,未來參加的人數肯定越來越多。
在問及一個優秀義工最需要的特質時,有60%的受訪者認為是幫助他人的熱情,有11%的受訪者認為是擁有服務他人的特長,有26%的受訪者認為是積極參與的態度,有3%的受訪者認為是活動中的號召力。大部分人都知道,義工的工作不僅辛苦、可能受誤會,而且是沒有報酬的。在這種情況下,激勵義工堅持下去的最主要的就是幫助他人的熱情。而最讓人感動的也就是義工們服務他人的熱情。
在關于義工是否有必要進行面試篩選的問題上,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其中,有47%——幾進一半的的人認為要看情況對義工有所選擇的進行調查篩選。首先,義工雖然是個開放性的服務型團體,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義工中的一分子,為有需要的人服務。但義工服務和幫助的對象各有不同,有些對象是需要有專業知識的人才能幫助的。其次,進行篩選才能保證服務質量,且避免義工隊伍良莠不齊。另一方面,36%的受訪者認為沒必要進行篩選,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會打擊參加者的積極性,而且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很難做到公平公正。
此次社會調查地點是在崗頂,調查的對象是隨機抽取的,廣州的學生較多,且崗頂接近華南師范大學,大部分學生會樂意幫忙填這些調查,所以這次的調查對象以學生為主。因而在調查中顯示超過一半的'人是從學校團委學生會或志愿者服務團體中獲得義工服務的信息。這一方面體現學校較重視義工活動,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會工作人群較難獲得義工活動信息。還有,公園中的老年人或因不識字,或因老花眼看不清這些選項,拒絕填寫,有些老人在問清楚來意后,竟然認為義工與自己無關,可見其對于義工活動的具體內容的了解是多么地少;還有一些人可能是受社會上某些不良團體的影響,把我們的活動看成是一種獲取別人信息的手段,拒絕配合,甚至辱罵我們的調查人員;到最后,填寫的除大部分學生外,大多為知識層次較高的人,如工程師、教師、文員、職員、營業員等。這樣調查的結果就較多為這一群體,缺乏廣泛代的表性。在分析時,我們有必要從這些因素考慮。
大部分人認為社會各界覺得義工提倡公益(58%)、倡導互助(46%)、給人們創造一個奉獻社會的好平臺(49%),且認為參加義工活動是為了傳遞愛心(60),希望參加照顧孤寡老人和兒童(49%)、義務家教和精神文明宣傳(50%)這些義工活動。這些數據表明社會對于義工的評價還是相當高的,認為義工純粹是做宣傳、搞形式的人還是少數(12%),多數人如果有正確的引導的話,還是很愿意參加義工活動的。
這讓我們看到社會的希望,在這個快節奏的城市,人們的精神熏陶并沒有因自己的快節奏生活而被廢棄,加大力度對于義工的宣傳,幫助人們更多地去了解義工,這將是一件有意義的事,特別是在2010年廣州亞運會即將來臨之際,有更多的人加入,更能顯現這個城市人們的熱情與友愛。但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只對學生進行宣傳,學生在學校中接觸的已經很多,學生一般是比較有熱情的,只由學生來承擔,其他人就會認為事不關己,所以重要的是對社會上的人進行宣傳,只有所有人都參與,才能擴大影響范圍,具體可以通過公司對于員工的宣傳與號召,在社區中舉行宣傳活動,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
另外,在問卷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到,有71%的受訪者認為做義工過程中最大的阻力是信任危機。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是最大的問題,誠信雖然一再被呼吁,但呼吁的越強烈,就說明它是最難做到的,再加上社會上的一些不良行為,例如打著仗義的幌子,進行拐騙等,使人們有所戒備,所以,對于義工本身的素質就該加以提高,可在空閑的時間,由一個小隊一個小隊中的人開個小會,每次輪流一個人做思想匯報(不用特別正式),或者在小隊與小隊之間進行。在涉及到財物方面的,最好是通過某種固定的組織,如紅十字會,志愿者協會,這才能夠獲取人們的信任和支持。
最后,70%的人認為有必要建立相應的義工激勵制度,認為不必要和無所謂的各占15%。我組認為在這個問題上需要慎重考慮。做得好的話可以促進更多人參加,做得不好的話也許會使義工活動失去其自身的純潔意義,而且建立激勵制度也可以,但最好不要用金錢或利益獎勵。
義工的本質是服務社會,核心精神是“自愿、利他、不計報酬” 。
對社會而言,志愿活動具有以下積極意義:1、是傳遞愛心,傳播文明2、是有助于建立和諧社會。3、促進社會進步。社會的進步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努力。志愿工作正是鼓勵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服務社會的行列中來,對促進社會進步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對志愿者個人而言,志愿活動具有以下積極意義:1、是奉獻社會。志愿者通過參與志愿工作,有機會為社會出力,盡一份公民責任和義務。2、是豐富生活體驗。志愿者利用閑余時間,參與一些有意義的工作和活動,既可擴大自己的生活圈子,更可親身體驗社會的人和事,加深對社會的認識,這對志愿者自身的成長和提高是十分有益的。3、是提供學習的機會。志愿者在參與志愿工作過程中,除了可以幫助人以外,更可培養自己的組織及領導能力。學習新知識、增強自信心及學會與人相處等。
此次調查正是通過調查人們對義工的看法,宣傳義工知識,使人們更多地認識義工,從而加入到這份雖默默無聞卻相當崇高的工作中來,將我們這個社會建設得更和諧、更進步。
http://m.shddsc.com/【關于義工的社會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關于社會實踐調查報告11-29
關于西部教育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06-25
關于環境污染情況的社會調查報告10-27
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調查報告08-05
社會調查報告的格式論文12-28
寒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04-28
垃圾分類社會實踐調查報告03-23
暑期社會調查報告08-26
關于電視的調查報告04-26
對錯字考察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范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