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關于培養高素質“數字公民”的調查報告
1.網絡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第一渠道,手機成為大學生上網首選終端
觸網更早、網齡更長,大學生已成資深網民群體重要力量
手機成為大學生上網首選終端,碎片化信息消費常態化,網絡依賴癥進一步加劇
網絡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第一渠道,主流新聞網站權威性受認可,大型商業站日常滲透率高
網絡應用移動化、多元化、個性化,但學習功能相對弱化
2.網絡書寫成習慣,網絡互動進一步圈群化
隨手發、隨時轉、隨意點的網絡書寫漸成習慣,大學生成為重要的信息生產和傳播者
網絡互動進一步圈群化、私密化,表達欲望強,小圈子意識重
抽樣顯示,一個班級的同學群幾乎保持每日互動,除學習生活事務,多涉及校內外各類信息,是典型的小微輿論場。同時,基于性格、興趣、地緣等因素,大學生三五成群現象愈加普遍,網上網下形成一個又一個小圈子小團體。人以網聚群分暗合了大學生群體的敏感心理和個性追求,但也一定程度弱化了現實交往。調查顯示,75.8%的大學生更傾向于在QQ群、微信群等私密小群內分享信息,僅33.5%的大學生選擇了直接面對面和他人分享。
網上維權意識進一步增強,普遍較為理性克制
3.軟新聞更受青睞, 普遍信任意見領袖
熱衷瀏覽社會新聞和娛樂八卦,對時事政治的關注度相對較低
對網上輿論環境褒貶不一,參與網絡討論的動機多為個人興趣所致
對網上基本形勢認識不清,面對境內外不良信息缺乏足夠的甄別力、批判力和抵制力
受網絡意見領袖的影響較大,娛樂明星和公知最受追捧
4.法律意識淡薄,對移動互聯網安全意識較強
網絡法律知識欠缺,法律意識淡薄
網絡安全防護意識普遍較強,但對潛在的危險重視不足
5.培養有責任、有擔當、有涵養的數字公民
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大學生的政治意識和時代使命感
要以中辦、國辦《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為指導,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進校報?瘮底只ㄔO,立足校園網站建設,開辦一批貼近學生的網絡名站名欄,建設一支由學生和青年教師骨干組成的'網絡宣傳員隊伍,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論站、學生主題教育網站和網絡互動社區,培養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認識重大現實問題的能力,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場。
大力開展凈網清網等專項行動,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環境
校園網處于開放的互聯網環境中,面臨著各種風險和挑戰。要繼續開展打擊網絡謠言、政治類有害信息、淫穢色情、非法傳教等專項行動,堅決打擊網上違法犯罪活動,全力抵制網絡三俗文化,為大學生營造一個清朗、干凈的網絡空間。
引導大學生科學高效地運用網絡,真正發揮網絡的正向作用
開發一批高效的學習型APP,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將上網精力更多用在學習文化知識上。為大學生參與網上服務提供平臺,如建設一支網絡志愿者隊伍,利用互聯網開展政策宣傳、知識普及、心理疏導、技能培訓,讓大學生在虛擬空間實現人生增值。要同步加強高校網絡素養教育,利用公共課、選修課講解討論網絡溝通技巧、網絡心理健康、網上道德倫理等內容,為大學生順利踏入社會提供引導和調適服務。
不斷豐富大學生社會實踐體驗,擺脫對虛擬世界的過度迷戀和依賴
要充分挖掘學生的興趣和特長,豐富業余生活和社團活動,鍛煉強健體格,活躍人際交往,逐步擺脫對虛擬世界的過度依賴,養成積極健康的學習生活習慣。要引導大學生勇敢面對現實,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提高環境適應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實干、創新、合作精神。
培育高校網上意見領袖,引導正確輿論,疏導學生情緒
著眼校園網絡輿論場,培育一批導向正確、影響力廣的網絡名師,使之成為大學生的良師益友和引路人,轉移大學生對明星名人的關注。推進輔導員博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博客、校務微博、校園微信公眾賬號等網絡新媒體建設,吸引學生瀏覽。善于從校內BBS論壇、QQ群中挖掘打造學生意見領袖,溫和有效地做好引導。
前置網絡素養教育,在青少年成長階段培養形成正確上網的意識和習慣
建議抓早抓小,將網絡素養和網絡技能一并納入中小學基礎教育體系,現階段可在計算機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和課外讀本中增加相應內容。要將網絡素養教育貫穿青少年學習成長的各個階段,不斷優化課程內容設計,探索情景式、體驗式、互動式教學方法,培育正確的互聯網觀念和良好的使用習慣。
【重慶市關于培養高素質“數字公民”的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有關于數字的對聯03-28
描寫數字的成語02-25
重慶市的旅游攻略11-30
帶有帶數字的成語04-07
帶數字一的成語03-04
《十二公民》觀后感04-14
重慶市勞動的合同范本05-29
小學帶有數字的成語04-07
《生活中的數字》教學設計06-30
擇高素質、高能力人才需要人格測試09-18